弗洛兹面具人物的大鼻子、小如豆粒的眼睛,以及卡通感的大头,形成了一种怪诞的质感。

  【文化谭】

  

  直译为“焊缝之家”的弗洛兹默剧团或许永远登不上阿维尼翁戏剧节In单元那样的大赏平台,但他们走到了中国以及印度,甚至于2005年在意大利成立了自己培训后备人才的弗洛兹学院,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地示范了一个小剧团能够走出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怪诞

  面具人物有一种被煤烟熏过的底层气质

  和我一起看戏的朋友是个灯光师,戏前他说:“我想看这个演出,因为他是关于剧团的。”灯光师朋友有丰富的演出设计经验,常年随各路剧团舞团外出巡演,也有过国内民间剧团入团的经历,有好的故事,也有坏的记忆。他说,这支德国团已经在中国巡演好几个月了,几个老外在中国走的城市比我一个中国人还多。这就是弗洛兹默剧团。

  弗洛兹默剧团直译为“焊缝之家”,标记了初创时期以煤矿为背景、演绎工人阶级文化的作品系列。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层渊源,弗洛兹的面具人物大多肤色偏黑,有一种被煤烟熏过的底层气质。除此之外,大鼻子、小如豆粒的眼睛和卡通感的大头,形成了一种怪诞的质感,这将弗洛兹从诸多面偶团中区隔出来。

  前几年曾在中国巡演并取得了较好口碑的西班牙库伦卡剧团的《安德鲁与多莉尼》,其面具造型就承继自莫罗兹的初创,醒目的面具是演出显而易见的加分项。

  这一回他们带来的是剧团的成名作,创排于2004年的《梦幻剧团》。凭这出戏,弗洛兹赢得了爱丁堡艺术节Sold Out Show的观众认可和国际订单,至今已在29个国家演出了逾600场。

  趣味

  三个场工成为戏剧的主角

  观众进场时,演出其实已经开始了,我们看到工作人员在舞台上配接电路、调试设备,其实,他们就是演员,演出着后台的工作。正式开场后,三个演员闪转腾挪串演歌剧院后台出没的几十号人物,本剧的重要看点,是小型剧团凭个人能力营造的颇具手工质感的舞台奇观。

  几十号人物中,通常光鲜瞩目的前台演员成为陪衬,戏剧主角是后台的三名工作人员:一个高而笨的书呆子工人跟爱迟到的小舞者燃出情愫;一个矮个肌肉男热爱各种武打动作戏,怀揣一颗演员梦终于不成;大肚子老场工看似是他们的师傅,他总是饥肠辘辘、知道如何偷闲,信手拈来令频出状况的后台得以正常工作……

  当这三个行当分派明晰的角色褪下面具,他们就一起来操演“剧院魅影”,一支幽灵木偶。魅影暗地关注、引导着剧中人的命运。由此我们看到:场工就是演员,演员扮演场工,场工被魅影操纵,演员又来操纵魅影……形成一种虚实互见的小小的审美愉悦。

  这不是弗洛兹默剧团首度来华,第一次是去年底的《天堂大酒店》。客观地讲,《梦幻剧团》没有《天堂大酒店》“好看”。这是一出适合在中小型剧场演出的肢体作品,放入1000座剧场后,即使在一楼观看,也会因规格失据而影响观演效果:因为要还原后台场景,舞美不够光鲜靓丽,很多场景的灯光也是昏暗的;或许因为创作年代更早的缘故,演出还有明显的默剧秀的一段一段的编排痕迹,虽然以三个场工为线索,但总体情节性不强,因而节奏略嫌平均,高潮也不够激越;有些趣味,甚至只有剧场工作者才能玩味……

  生命力

  小剧团也能可持续发展

  但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出小戏的,因为从中可以见出剧团成员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一份小小的事业的爱。

  剧团初创于1994年,由德国富克旺根艺术大学的几名在校生组建而成。从1994年成立到2004年凭《梦幻剧团》取得广泛的认可,剧团成员们走过了十年的时间,用弗洛兹自己的话说:这是从幽暗的子宫穿过长长的隧道拨云见日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走出了幽深的窄路期,弗洛兹也仍旧是一个小剧团,或许自定名“焊缝之家”这个可爱的名字的时刻起,他们就已认清了自己小团的定位。

  弗洛兹或许永远登不上阿维尼翁戏剧节In单元那样的大赏平台,但他们走到了中国以及印度,甚至在2005年在意大利成立了自己培训后备人才的弗洛兹学院,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地示范了一个小剧团能够走出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剧团官网的醒目位置,是整个剧团排名不分先后的成员名单,并写道:“弗洛兹之家”是一个剧场工作者的国际联盟,包括演员、舞者、音乐家、导演、面具灯光舞台服装设计,以及其他更多有趣的灵魂。在此,我看到了开放以及协作,或许就是这支欧洲小团的生命力所在。

  □安莹(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