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版《茶馆》 李晏 摄


《兄弟姐妹》 段超 岳羽彰 摄


青春版《狂飙》 刘佳奇 摄


《酗酒者莫非》 Starling/王晓明 摄


《浮士德》 李晏 摄


《我是堂吉诃德》 李晏 摄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茶馆2.0》 汪圆清 摄


《小飞侠彼得·潘之机场无真爱》


《新原野》


读者可扫描二维码,关注“文艺sao客”,输入关键词“最艺术演出榜”查看完整结果。

  新京报最艺术演出榜

  年度人气戏剧《家客》3810票

  注:一共有10166人通过微信公众号“文艺sao客”参与2017年度最佳戏剧投票。

  2017年戏剧舞台可以说是“奇妙”合作之年。李六乙与四川人艺合作,让老舍的经典《茶馆》说起了四川话;田沁鑫与偶像明星金世佳合作,16年后再度《狂飙》;波兰名导克里斯蒂安·陆帕与王学兵合作,改编史铁生上演了《酗酒者莫非》;立陶宛名导拉姆尼·库兹马奈特与王姬、冯宪珍合作,“点燃”《新原野》。

  注:按演出时间排序

  新京报 年度华语最佳

  1 川版《茶馆》

  时间: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

  地点:天桥艺术中心

  编剧:老舍

  导演:李六乙

  主演:贾建立、杨新州、孔斐

  四川话版《茶馆》,或许开启了用各地方言演出《茶馆》的可能性。它有可能把各地的人艺都盘活,把本地观众都召唤到剧院里来——因为《茶馆》是共享性极强的文本,它的每个人物都像社会时事评论员,台词至今都能令观众会心大笑。整部戏的精神层面是鲁迅化的。导演把人物背景作为浮雕来呈现,是对国民性种种的写意式外化。

  舞台天幕的灵堂上那个不停扎花圈的人,体现出导演的创造性意图:这是一场永恒的祭奠,这部戏就是祭奠和送葬——为所有的时代送葬,为这种让人的生命等于零的历史结构送葬。导演把文本做了微调,王利发剧终上吊之前的台词被提到了第一幕开场,于是整部戏的结构被改变,变为王利发死前的意识流。导演运思深刻,舞美隐喻强烈,有种冷面热血、铁骨柔肠之感。

  ——编剧(李静)

  2 《兄弟姐妹》

  时间:2017年3月4日至5日

  地点:天津大剧院

  原著:费奥多尔·阿勃拉莫夫

  改编:列夫·朵金、阿尔卡季·卡兹曼、谢尔盖·别赫捷列夫

  导演:列夫·朵金

  主演;丽扎·波亚尔斯卡娅等

  列夫·朵金的《兄弟姐妹》改编自前苏联优秀“乡村散文”作家阿勃莫洛夫的作品《普利亚斯林一家》,讲述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北方农村的悲剧故事。整个演出团队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制作精良,气势磅礴,饱含激情与想象力。

  这部作品为我们呈现了战争中的民族苦难,批判了给农民造成巨大痛苦的官僚体制,剥开了“人心”中的懦弱、愚钝,展现了人们面临选择时的道德困境,歌颂了不屈的美好愿望和忠诚,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光辉的“戏剧史诗”。这部剧最令我们惊叹的是全体演员高水平的表演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当代演员深厚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功底。

  ——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3 青春版《狂飙》

  时间:2017年6月14日至17日

  地点:国家话剧院剧场

  编剧、导演:田沁鑫

  主演:金世佳、李沫颔

  《狂飙》讲述音乐家田汉弥留之际,回望一生,故事从这里开始了。六段戏中戏展现了田汉一生,构成自由穿梭的舞台时空,又曲映出田汉回溯自我的微妙心态。

  16年前,《狂飙》一出,震惊剧坛,我未能躬逢其盛。16年后,《狂飙》的复排成了田沁鑫又一次突破尝试。导演本人的青春气力仍在剧中,又注入了沉淀后的心境,与剧中的田汉形成饶有趣味的互文。

  《狂飙》中田汉对戏剧的钟爱,对革命的热忱、对爱情的追求与困惑在影像的新视觉效果中被投出,凝聚,还带来了电影般的质感和民国文气。

  ——闫平(编剧)

  4 《酗酒者莫非》

  时间:2017年6月24日至25日

  地点:天津大剧院

  原著:史铁生

  编剧:克里斯蒂安·陆帕、全体演员

  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

  主演:王学兵、杨鲭

  这部戏制作得像瑞士手表一样精密,不是我们通常在剧场所见的那种豪华而粗制滥造。这部戏和中国当下主流戏剧是有差异的,但是它继承了曹禺《雷雨》和上世纪80年代《天下第一楼》的传统。它不是写一个偶然遭遇断腿的残疾人的心灵创伤,也不是写酗酒的病态心理,而是通过一个残疾人、一个酗酒者的敏感来寻找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普遍意义。

  ——吕效平(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5 《浮士德》

  时间:2017年6月30日至7月2日

  地点:首都剧场

  导演:托马斯·潘铎

  主演:伊戈尔·山博尔、布兰科·斯杜尔贝

  斯洛文尼亚已故导演托马斯·潘铎一生中曾三次导演《浮士德》,在第二次复排时,导演将原著中的魔鬼改为一群魔鬼家族,这个设计也成了导演本人最得意的灵感。

  这出戏在舞美设计上充分诠释了“少即是多”。舞台上,黑白红三色贯穿全剧。戏剧整体结构大规模地剪裁是此次演出的另一个特点。导演简化了原来纷繁复杂的命题,集中探讨了个人与人类的去向。导演是站在魔鬼的立场上来导这出戏的,而结尾时刻的轮回宿命感,少了希望的抚慰,多了冷峻的沉思。——江润琪(剧评人)

  6

  《我是堂吉诃德》

  时间:2017年7月14日至16日

  地点:首都剧场

  编剧:罗伊·陈

  导演:叶夫根尼·阿尔耶

  主演:以色列·德米多夫、亚历山大·森多维奇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的戏剧,通过两位狱友“骑士梦”的“实现”,告诉我们,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是堂吉诃德,都没见过据说是一位有教养的、美丽的女子——杜尔西妮娅。

  堂吉诃德他到底要什么?他追求爱情,却没有欲望;他搏斗一切敌人,却没有彼岸;他享受过程,却没有目标和理想。他崇尚于虚无,却踏实在过程。我们的内心,或多或少地住着一个堂吉诃德。

  ——王强(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7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时间:2017年7月14日至15日

  地点:世纪剧院

  编剧:彼特·梅尔特斯海默

  导演:托马斯·奥斯特玛雅

  主演:乌里斯娜·拉尔蒂、塞巴斯蒂安·施瓦兹

  该剧根据法斯宾德的电影《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改编,依循电影的剧情脉络,但又迥异于电影的故事连缀手段。奥斯特玛雅拿散落在舞台上的各式桌椅、包裹左正右三面门窗的窗帘以及历史影像资料,营造出时代环境,并用“一人N角”与“男扮女装”的形式,道出玛利亚身后站着不计其数的平常女性,呈现德国“废墟女性”缺少另一半、只能靠自己过活的整体命运。略微遗憾的是,也因此磨平了电影中各色人等的特质,消解了诸多细节带给观众的心理震撼。——梅生(剧评人)

  8 《茶馆2.0》

  时间:2017年7月21日

  地点:北师大二附中教室

  编剧:老舍

  导演:王翀

  主演:李静恩、王宇轩、赵世龙

  《茶馆2.0》绝不是“让中学生登上舞台”那种纪录剧场或民众剧场的“陈词滥调”,而是把中学生当作文本或材料,及其日常生活的伴随文本与《茶馆》进行的剧构,是对语义链行使断裂再组装的玩弄。老舍《茶馆》里的台词,无论是在教室的情境还是他们稚嫩的面孔佯装成熟的口吻中说出,都显得有种错置的诡异。《茶馆2.0》让人一时语塞,是因为同为群像展览式的教室和茶馆互渗可能产生的语义增殖超过了脑内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孙晓星(戏剧导演)

  9 《小飞侠彼得·潘之机场无真爱》

  时间:2017年9月15日至9月17日

  地点:保利剧院

  编剧、导演:林奕华

  主演:王宏元、朱育宏、朱家仪

  林奕华的舞台剧一直有都市预见性,这部剧依然像他以往的作品所强烈表达的,不是要讲故事,而是将《彼得·潘》中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具化到都市中人与人的关系。这部剧让我们看到渴望“永远不长大”的彼得·潘;看到了“主动长大”的温蒂,将要飞往薄情国;我们到底要在机场这样的“社会”经历怎样的换票、安检、登机等一系列动作才能到达属于我们的位置,这样的话题性一直是林奕华在探讨的,也让我们每一个人看过他的作品后会思考自己与生活的都市之间的关系。——王建秋(戏剧制作人)

  10 《新原野》

  时间:2017年9月22日至24日

  地点:保利剧院

  编剧:万方

  导演:拉姆尼·库兹马奈特

  主演:王姬、冯宪珍、闫楠等

  立陶宛导演拉姆尼·库兹马奈特给一个貌似四平八稳的传统中国式剧本赋予诸多新意,无论是在舞美、节奏、调度还是演员的表演风格上,让我们看到剧本中的人物有了与想象中不同的面目。导演并没有改剧本,但她提供了一种理解并呈现剧本的新角度。万方的剧本像是一条偶尔泛起波澜的平静河流,表面之下卷着无数凶猛的漩涡。库兹马奈特或许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她仍然能够洞悉剧中普适天下的人性根源。——尚晓蕾(戏剧译者、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