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为韩剧《独立也过得好的智恩》海报,右上为国产剧《不过是分手》海报,右下为韩剧《放学后恋爱》海报。从上述图片的氛围可以看出,这类作品多以极致化的爱情或“甜宠剧”为主。

  【聚光灯】

  近日,网络剧《不过是分手》突然在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上爆红,取得了单日播放量700万的成绩;与此同时,其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8.0,实属国产剧中叫好又叫座的佼佼者。熟悉韩剧的观众也许会发现,这部只有8集且单集时长仅4分钟的国产剧,无论是从制作还是题材上,所借鉴的正是目前在韩国也颇为流行的短剧。

  短剧适应了观众碎片化的时间

  众所周知,韩国传统电视台所播放的韩剧,单集片长大多在1小时左右,所谓短剧,顾名思义就是单集片长远低于一般韩剧的剧集,例如现阶段在韩国人气很高的《放学后恋爱》,其单集片长仅仅在5分钟左右,《独立也过得好的智恩》则不超过10分钟;这两部剧总集数都只有8集,也就是说,观众只需不到一场电影的时间,就可以轻轻松松刷完整部剧集。就这一点而言,韩国的短剧倒颇似日本动漫里的“泡面番”——后者因为单集动画时长接近冲泡一碗方便面的时间而得名。

  短剧的播放渠道主要集中在以年轻人为目标用户的网络电视台上,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平台能更好地吸引韩国的年轻网民。和每晚九点准时守候在三大台的主妇不同的是,韩国新一代年轻人生活节奏更快,碎片时间更多,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更高,短剧可以说是小屏幕上应运而生的一种内容产品,填补了年轻用户群体在通勤、午休、下午茶等碎片化场景中的内容需求。

  如果说韩国年轻网民的需求是短剧兴起的内生原因的话,那么网络电视台的发展也为短剧,尤其是短剧的商业化提供了合适的外部平台。韩国的网络电视台大多归属于传统电视台或者互联网巨头公司旗下,例如韩国MBC、KBS及SBS三大台都有自己的网台,互联网巨头Naver旗下有Naver TV等等。品牌知名度与电视台或互联网企业采用的引流手段,使得这些网台本身就拥有不错的用户体量,许多想要投放广告或进行剧情植入的企业苦于负担传统剧集中高昂的商业合作费用,往往就会选择网台的短剧进行合作,以期达到最高的性价比。清晰的商业模式、优秀的变现能力,也为短剧的兴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短剧在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中得以站稳脚跟。

  题材精准刺探用户痛点

  韩国短剧的题材高度一致——多以极致化的爱情“甜宠”剧为主,剧情内容在制造浪漫的同时又不乏丰富的生活细节。如《放学后恋爱》的剧情围绕着高中毕业五年后又再度重逢的前任情侣展开,《恋爱播放列表》则通过平凡琐碎的恋爱生活日常,呈现情侣的内心感受。

  这种高度类型化的题材与剧本,其实正是韩国短剧的最大优势所在:年轻网民作为短剧的目标受众,拥有更沉重的物质生活压力和更丰沛的情感需求,风格轻快的恋爱剧情让他们心情愉悦、充满期待感,而丰富生动的剧情细节也为其制造了代入感,让他们可以短暂地逃离现实生活,进入剧集所在的世界中消遣放松。可以看出,这类短剧精准地刺探到了目标用户的“痛点”。韩国短剧的编导人员更像是一名名“产品经理”,他们总是站在用户的立场观察与思考,始终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这无疑是国内影视从业者需要向韩国短剧学习与借鉴的。

  演员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大部分传统的韩国电视台长剧为了保证收视率,在主角演员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使用粉丝基础较好的知名演员。但与长剧不同的是,短剧在演员选择上更多地考量其片酬,而并不注重身价与知名度等因素,显示出“不拘一格”的特点。我们看到的短剧中,担纲主角的往往也是名气稍逊的新人演员。一方面,这与短剧的投入成本较低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短剧的灵活性较高,拍摄时间及演员档期变数较大,平日里工作事务繁多的明星也难以配合短剧的拍摄工作。在考量片酬的同时,短剧更青睐演技水平较好的演员。由于在营销层面,短剧一般不做市场宣传,主要依靠观众口口相传进行推广。因而想获得用户口碑,演员过硬的演技是必要条件,毕竟没有观众愿意推荐一部演员演技全程不在线的剧集。

  “不拘一格选人才”常常会产生“双赢”的效果:短剧为业务能力强的演员提供了发挥演技的机会,而演员们在短剧中赢得高人气的情况数见不鲜。例如在《花样男子》等长剧中出演配角的演员金素恩,在短剧《放学后福不福》中的表演为其圈了一大波粉丝。正因此,也有很多处于二、三线的演员选择出演短剧主角来搏一把。这种大胆的选人方式,也值得国内影视从业者深思。毕竟,要想提高影视剧的观赏性与艺术水准,完全倚靠演技并不过关、片酬却居高不下的“流量明星”身上,实为下策。

  □沈持盈(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