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前情提要

  《少年说》是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一档综艺节目,在介绍里,节目方把它定义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节目里,孩子们站在天台上,面对同学、老师、父母亲人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是这个节目虽有“心理释放”,却无专业的心理学人士介入,面对青少年在其中出现的情绪问题,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导致他们可能出现内心的二次伤害。

  节目缺陷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不论《少年说》这个节目开办的初衷是什么,其客观上提供了一个中小学孩子们表达情绪、情感的平台。然而与其他未成年人相关的综艺节目如《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等一样,《少年说》同样未能引进发展心理学专家,使得节目带有天生的缺陷。

  未成年人在与成年人对话中处于弱势,有时候当众喊话暴露的是他们内心的秘密、创伤,被喊话的父母、长辈处理不当,一是不能解决孩子的困惑,二是有可能造成他们受到二次伤害,因此现场非常有必要引入发展心理学专家。两位主持人不是这方面的行家,所起的调节作用有限。以下有三个特别需要儿童心理咨询师介入的情况。

  一是第一集景颐的妈妈大体上不能看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用自己的需要吞没了孩子的需要。景颐再三强调自己不适合激将法,不希望听到妈妈用学霸闺蜜来对比、贬低自己,妈妈听不见,也看不到景颐痛苦和激动的情绪,使景颐再次受伤。这时候特别需要咨询师介入,在私密环境下抚慰景颐的情绪,引导母亲学习“看见”孩子,分清她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

  二是研发航天发动机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小学低年级的女儿一个月只能见到爸爸一次,她想通过喊话改变和爸爸的状态。父亲的问题在于,一是他没有意识到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左右,对于缺席女儿的生活没有感到抱歉;二是女儿哭着从台上走下来抱着他,他不懂得孩子此时首先需要抚慰情绪,而是企图依靠转移话题来制止女儿的情绪表达。假如此时有发展心理学专家在场,和父亲展开成人间的谈判:不换工作,能否辛苦一点,每个周末回家?引导他对父亲责任有新的认识,那么孩子不至于二次受创,夫妻、亲子矛盾也有了解决的可能。

  三是留守的小姑娘喊话父母陪她过生日。父母在上海打工,这个喊话明摆着没有回应,最好安排成年人(如学校老师、辅导员)承诺陪她过生日,并且配专门的心理辅导员进行辅导,消减没有回应的绝望感。

  家长需要成长,节目也需要

  心理学界很多年来一直提倡“足够好”的父母,而中国有些半吊子把要求变成了“完美”的父母,弄得很多年轻父母手足无措。其实看看《少年说》,我们会发现父母总归会有失误,而失误并不可怕,只要乐于沟通、面对和解决,亲子关系就有进步的可能。中国的父母也在成长中,豆瓣上“父母皆祸害”小组里那些极端的父母在《少年说》里已是少数派。

  杨雨辰说不要学拳击,妈妈答应了,他要学街舞妈妈也答应了,还起哄叫儿子表演一个。她的表现无懈可击,这是个经得起孩子情绪冲击的“足够好”的母亲。可是要拿完美的标准看,她之前给孩子报十二个兴趣班很过分。所以不能总拿“完美”要求父母,有“足够好”的表现时,就要予以肯定。

  世界是在试错中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只要父母真心爱孩子,敢于面对失误,看见孩子的需要,孩子就能经得起成长中这些挫折。迫切需要自我成长的是景颐的母亲这一类家长,还有总是给有条件的爱的母亲,比如要求孩子要学跳舞就先得考进学校前100名的家长——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无条件的爱。

  遗憾的是,节目总体上回避了当前亲子关系中尖锐的矛盾:报太多兴趣班、亲子时间欠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存在。在摄影机面前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有所掩饰,却不时透过父亲不抚慰情绪而反问孩子的攻击方式、母亲息事宁人而诚意有所欠缺的承诺体现出来,让观众开始怀疑喊话的后续效果。中国的父母在成长中,还需要继续成长;而关乎亲子关系的节目,也需要成长。

  □翠红(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