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集编剧和演员于一身的《伦敦生活》第二季,在豆瓣上获得了9.5分的超高分,比2016年第一季的8.7分还要高出去将近一分,不能不让人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女性创作者再度刮目相看。

 

《伦敦生活》女主角。图源网络

 

而去年由她编剧的《杀死伊芙》(Killing Eve)同样以罕见的“杀手/侦探”双女主人设为近些年欧美主流文化圈掀起的“Girl Power”旋风再添了一把火,甚至成功地把亚裔女演员吴珊卓送上了美国主流电视奖视后的宝座。

 

相比于日后BBC为《杀死》投入的大制作成本,每集只有半小时、一共只有六集的《伦敦生活》更像是菲比的小剧场实验,但凭借其短小精悍、节奏紧凑、频出的金句与新鲜的题材,2016年这部剧刚一开播就得到了许多小众剧爱好者的支持。而最大的看点也是特色之一便在于女主角不断地“打破第四堵墙”,冲着观众喋喋不休自己对当下所发生事情的真实心声。无论是在与人亲密的时候对对方的辛辣吐槽、家庭聚会时对客套无聊话题的犀利点评,还是直言“爱上一个人时的内心活动”,形式上的新鲜都让观众大呼过瘾。毕竟上次我们看到这么肆无忌惮地对着观众掏心掏肺的,还是匆匆收场的《纸牌屋》里由凯文·史派西扮演的下木总统,为我们撕开了华盛顿晴空下政治黑暗的一道裂缝。

 

如果说布莱希特式的“打破第四堵墙”是提醒人们保持清醒审视的态度、跳出令人盲目的客厅剧,那《伦敦生活》女主角更为频繁地对着摄影机和观众说话,在沉迷与自我意识之间跳进跳出,更多了几分女性“私小说”的意味。而这种把“潜台词“和“内心OS”摆到光天化日之下的叙事策略,与创作者所想要剖开的中产阶级与现代社会虚假的人际关系恰恰形成了巧妙的互文。而构成这部充满了英式黑色幽默的剧集的关键词,毫无疑问就是“都市生活”、“现代社会”与“女性主义视角”。

 

本剧经常有演员直面镜头,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桥段。图源网络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剧名翻译为《伦敦生活》是贴切的,女主也多次在剧中吐槽“呃,这就是伦敦”,充满了又昂贵又奇怪的东西——甚至是人。女主人公第一季中便向我们展示了她全部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她在伦敦经营一家以豚鼠为主题的咖啡店,生意冷清濒临破产;家庭关系奇怪而扭曲,保守能干、追求完美、控制欲超强的白领姐姐,和自以为是的酗酒姐夫,以及姐夫十五岁的继子一起生活,而母亲去世后父亲转而与她们的教母结为伴侣,关心女儿们的方法是给她们买女性主义讲座的门票;软弱爱哭、分分合合的正牌男友和形形色色、来来往往的性伴侣,这些稀奇古怪、常常陷入窘境的人物正是英国式喜剧的特点。

 

相比于这些深陷在虚伪、冷漠却又无法逃离的都市生活中的人们,女主角看起来是真正自信、与众不同的,离经叛道的她是追求浮华矫饰的中产生活人群中的异类,是英文剧名“fleabag”本人。她大胆地开与性有关的玩笑、对性百无禁忌并引以为乐,完全不在乎来自男权社会的羞辱与污名化,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我们今天所标榜的、真正的现代女性主义者。然而随着她不断闪回的记忆我们得知,她也有无法直面的隐痛——好友小波的死亡。

 

小波原本是唯一能够进入她精神深处的、给予她慰藉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与她对话时、她不会下意识对着镜头点评的人。但她正是出于某种不可知的贪婪、空虚、惶恐甚至是嫉妒,与小波心爱的男友发生了关系,造成了小波精神恍惚,车祸意外身亡。所以在第一季的结尾,她在重重自我挣扎中戳破了家人虚假的面具,也最终不得不面对自己表面热闹之下、只能通过性来粉饰的情感生活的荒芜,面对自己的逃避与懦弱。

 

第一季时的女主角。图源网络

 

经过了第一季“371天19小时26分钟”的“运动+健康饮食+禁欲”治疗套餐之后,第二季的开篇便是这个奇怪家庭继上季末一地鸡毛的、杯盘狼藉的散场后的再度聚首。不变的是家人之间为了面子自我压抑、粉饰太平的虚伪配方,而变化的是餐桌边多了一位信仰上帝、却异样地直言不讳自己原生家庭问题的天主教牧师。如果说上一季结尾女主角修复自我的力量,来自于小波曾说过的“铅笔之所以装上橡皮头,是因为人们会犯错误”的自我原谅,这一季,信奉现代主义品格却找寻不到突围方法的女主角终于遇到了那个能够察觉到她“神游”潜意识的“灵魂伴侣”,而现代精神与宗教信仰在爱情的名义下发生碰撞,结果是真正的救赎和解脱,还是某种永远无解的水火不容?这样的拷问是这一季笑料的主要来源,也恰恰是对于当下普遍于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显影。

 

此外,上一季让人“咬牙切齿”的父亲、姐夫乃至姐姐,在这一季也逐渐袒露出了自己的心声,终于在不同场合中说出了他们对于女主角的嫉妒——她身上那种继承自母亲的天生的有趣性格,能够承受尴尬而不怯于表达自我的勇气,以及极强的修复能力,正是他们极度渴望却无力实践的,仿佛一面刺眼的镜子投射出自己的困窘、失败、孤独、恐惧与逃避,也在时时刻刻提醒他们女主角母亲逝世所带来的痛苦,致使他们在深爱她的同时也在伤害和疏远她。而这份理解,也让这季在辛辣与讽刺之外,多了几分英国式家庭的温情。

 

相比于上一季处处呼应的细节设计、别有用心的结构架设、夹带私货却只是快速闪现的台词,这一季则对观众友好了许多,对女性主义视角的渗透也更加直截了当。第三集当中,由英国老派知名女星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扮演的贝琳达,在获得了“年度商业女性”之后,直言作为职业女性所要承受的与生俱来的、无法被男性理解的内在痛苦,以及与这种不平等的痛苦搏斗所付出的辛劳,而这种性别差异只有等到更年期时才会被消弭,女性才会被当做一个“纯粹的生意人”来看待,而男人却只能通过寻求外在的痛苦,例如挑起战争来自我满足。短短几句台词,仿佛给了男权主义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第二季中的女主角。图源网络

 

《伦敦生活》是一则关于伦敦大都市生活的寓言,也是一位现代女性的内心独白,关于她们无处安放的身体与精神,关于她们不被理解、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第一季第一集中,女主角与好友小波在她们的根据地“豚鼠咖啡馆”唱了一首歌,其中一句意味深长的歌词正是,“作为现代女性,我很快乐”(so happy to be modern woman)。创作者也这样告诉我们,表面的有趣热闹与“随性所欲”并不能为现代女性带来“真正的快乐”,而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里获得自己身体和灵魂真正的掌控权也同样没有捷径,有待于每一个现代女性的自我探寻。这条路可能是漫长、幽深和苦涩的,而我们唯一的武器,既来自于我们与生俱来的痛苦,更来自于我们直面和承受痛苦的勇气。

 

□王一可(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