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叔阳(1938-2019) 图/视觉中国


《中国读本》以15种文字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发行1400多万册。


话剧《丹心谱》,曾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


为电影《新龙门客栈》、《夕照街》创作剧本。


  终年81岁,生前曾对中国文学、电影、戏剧等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新京报专访亲友追忆生平

  昨天上午,新京报记者从苏叔阳的儿子苏霆处获悉,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于2019年7月16日晚19:10,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苏叔阳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的性格温和谦逊,一生经历坎坷却始终追求崇高。他曾创作出《中国读本》《故土》《婚礼集》《老舍之死《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等多部文学作品,也曾为《丹心谱》《左邻右舍》《夕照街》等话剧和电影创作剧本,香港经典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的剧本也是出自其手,对于影片最终效果偏向视觉而未表达更深的历史悲剧性,苏叔阳还一直颇为遗憾。

  二十几年前,苏叔阳开始检查出身患癌症,肾脏、肺部先后发现癌细胞,抗癌几十年间,苏叔阳始终坚持写作,也创作了一些新剧本,但是“写了没有剧团排”。新京报记者专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李龙吟,他表示,希望今后有机会能把苏叔阳的作品再搬上舞台,将他的心愿实现。

  生平

  荣誉不是写作的动力,本心才是

  苏叔阳一生与书为伴,刚识字便读《安徒生童话》,青春期在河北图书馆,大学在人民大学系统地读书,毕业后成了一个“写字的人”。苏叔阳为“中国读本体文学”创作样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8年,他以读本散文体样式撰写的《中国读本》以15种文字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发行1400多万册。除此之外,苏叔阳一生著有长篇小说《故土》,中短篇小说集《婚礼集》《旋转餐厅》《老舍之死》《我是一个零》《梦里青春》等五部作品,发表传记文学《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长诗《世纪之歌》等多部诗歌集与散文集。

  在电影与话剧领域,作为国家一级编剧的苏叔阳,自1979年之后,他曾担任过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曾分别获得过“中国百年优秀电影艺术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的称号。他早期为北京人艺创作的话剧《丹心谱》,曾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左邻右舍》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其电影代表作包括《夕照街》《春雨潇潇》《国歌》《周恩来伟大的朋友》等十余部作品,很多人熟悉的香港电影《新龙门客栈》,剧本原作者正是苏叔阳。说起《新龙门客栈》,苏叔阳当年曾回忆,当时徐克通过多方关系找到他,请他写这样一个剧本。剧本拿到徐克手里后店主变成了女性角色,很多情节也都变了,唯一保留的就是后面那一把火烧了客栈和两层楼上的打斗。苏先生说,改后的电影成了视觉片,而不是他要表达的历史悲剧片,那时候他的心里很委屈。

  25年前,时年56岁的苏叔阳患了肾癌,失去了右肾,7年之后,他被检查出患有肺癌,于2001年10月又做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病入膏肓之时,他依然坚持在病床上用病例纸的背面完成了《中国读本》的创作。新京报记者曾于2017年专访苏叔阳,当年79岁的他,已经没有办法完全掌控身体。虽然作家身份让他收获了许多赞誉,家里的书架上错落摆放着来自各个国家的奖章,有联合国颁发的艺术贡献特别奖,中国的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等。但他认为荣誉并不是他写作的动力,本心才是。

  追忆

  “苏师”曾叹写了作品没剧团排

  作为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之子,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李龙吟,多年来,每次见到苏叔阳先生总是亲切地称其为“苏师”。当听到苏叔阳去世的消息,李龙吟的内心还有一件令他感到特别遗憾的事情,由于近些年身体抱恙,苏叔阳并没有新的话剧作品问世,李龙吟曾问过苏叔阳,您近年怎么也不写戏?苏叔阳则回答,“写啊,写了没有剧团排!”他笑着对李龙吟表示:“现在的剧团喜欢什么戏我也不知道,我只能写我喜欢的戏。”

  苏叔阳曾创作出一部小戏叫《萨尔斯堡的雨伞》,一直没有机会搬上舞台。李龙吟告诉记者,《萨尔斯堡的雨伞》是苏叔阳早年到维也纳开会期间,自己觉得无聊,独自坐在咖啡馆里面,望着窗外的雨和打着伞的行人,用了大概一个小时完成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后来我答应苏老师,今后有机会一定帮他把这部作品搬上舞台,他很高兴地把收录着《萨尔斯堡的雨伞》剧本的剧作选寄给我,但那时候我还没有退休,各种琐碎事务一来二去就把这事给耽误了。今早听到苏老师去世后,突然想起此事有些心生愧疚,又翻出那本剧作选,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能将他的这个心愿实现。”李龙吟遗憾地表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诗兵回忆道:“我和苏叔阳大概是下放的时候认识的,后来他常来电影学院找我们一起聊天、玩耍。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考虑过是不是要办电影艺术系的问题,我曾经也想过是不是一块来做,但没有成。苏叔阳是个很平易的人,后来他当了文联的委员也没有一点架子,有些人官大脾气涨,但苏叔阳从来没有这些包袱,特别随性。”

  导演江平回忆:“苏叔阳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博学,老北平的事儿,晋察冀的事儿,直隶奉系各种故事,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他说,‘编剧的肚子,杂货的铺子’,你当导演就先给自己肚子里开个杂货铺子。苏叔阳还让我知道什么叫仗义,他是汪洋厂长调到北影的,当时有一些非议,说他是学医的,不是专业出身,他在北影厂日子很不好过,可他从来不谄媚、不拍马,又博学多才,有些人总是看不惯他。厂长汪洋就替他说话:‘有才华的人总是没心眼的,没心眼的人,总是有点小缺点的。’后来,苏叔阳成了著名剧作家,遇上势利者们欺负老厂长的情况,他特别仗义,掀过桌子、写出长文,又替那个大嗓门的汪洋说话。”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