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相信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人都对电影中老北京的风土人情难以忘怀。电影的故事以女孩英子的视角展开,当家庭发生一系列变故之后,英子的童年似乎也终结了。《城南旧事》中弥漫的诗意和伤感打动了许多观众,也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一座高峰。这部电影正是刚刚去世的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享年80岁


《城南旧事》海报。

 

据说,关于《城南旧事》,吴贻弓至少写过三个版本的导演手记。第一次成稿于1982年,即电影刚刚诞生时。此后,90年代和2007年他又两次修改,增补的内容无不是他这些年对创作的反复思考、对艺术的更深沉体悟。第一稿已然相当工整完备,以至于被许多电影学者称为“论文”。由此可见,吴贻弓的为人和对电影的态度。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贻弓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用自己的创作在电影中注入了颇具中国意蕴的美学特质,将中国文学和诗词中的意象使用在电影创作中。他的电影《巴山夜雨》《城南旧事》 都可以被看做“中国诗电影”代表作。他的作品重视个人情感主义历史和现代道德话语呈现,鲜明地凸显了自觉创新意识,成功地将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实现了完美结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城南旧事》剧照。

 

不仅如此,吴贻弓的电影创作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他的电影不仅艺术风格鲜明,还有很强的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不论是《巴山夜雨》中对一个时代的反思;还是《城南旧事》里对老北京市井生活的怀念;抑或是《阙里人家》中以家国同构的寓言,吴贻弓的电影始终在以小人物书写大历史,以影像的先锋性作为一种“叛逆”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影坛之上。

 

吴贻弓同样是一个电影的多面手,他不但出演过黄蜀琴版本的《围城》里的周经理,还担任过张艺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制片人,1999年,他还担任了神话动画电影《宝莲灯》的艺术指导。吴贻弓几乎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电影事业,2018年他还有一部电影《那些女人》问世,讲述了一个关于抗战时期的非凡女性的故事。


《宝莲灯》剧照。 

 

不可忽视的是,吴贻弓还是一位电影事业家,在他的艰苦努力下,创办了如今已然成为A级国际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完成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他先后担任了上海电影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从这些履历和职务当中,我们不是看到吴贻弓有多大的权威或能量,而是看见了他对电影的热爱,是将自己的生命与之交融。

 

因为整个青壮年时代,吴贻弓都没有机会拍摄电影,因此吴贻弓等一代人在晚年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电影之中,他的创作也始终与中国电影历史相联系。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的吴贻弓(右)。图/视觉中国

 

回顾自己的创作心境,吴贻弓用了“共和国情结”五个字。他们这一代人在时间的长河里曾历起伏、分流,但他说——“归根结底我们的内心情结还是很单纯的‘共和国情结’,我们总把新中国看得很理想、很美好、很亲切,并千方百计想把这种情结投射在银幕作品中”。

 

□余余(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