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画家冷军的油画作品《肖像之相——小姜》以7015万元成交,又一次打破了其个人的拍卖纪录,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不过在笔者看来也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事情。>>>冷军刷新个人拍卖纪录,《小姜》7015万落槌嘉德秋拍 


因为其此类题材作品早在2012年就已拍出3136万元的价格。且对于当前大众审美更多还只停留在所谓“弹得真快、唱得真高、画得真像”这样一个认识水平上,其写实主义绘画作品能够拍出天价、得以青睐,也就更加不足为奇了。尽管冷军并不承认他的作品是被外界所定义的写实主义或超写实主义或照相写实主义,但其作品最终呈现出的风格面貌、技法技巧等,的确属于写实、超写实一路,这是无需过多解释的。


冷军和他的作品《小姜》。图/视觉中国

 

但需要看到的是,对绘画的欣赏和评判,一直以来大家似乎都爱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重要、甚至唯一标准来衡量,而大众也的确能够从中获取到自己看得懂、易于理解的东西,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审美获得感,或者是审美虚荣。对于诸如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其他现当代艺术门类及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接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隔膜,反过来对那些“画得像”的作品,则更多了份好感与依赖。所以这也是冷军作品很容易被大众、市场所欣赏、认可的重要原因。

 

不过务必要清楚,古今中外,写实仅仅只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之一,并非全部内容,何况对于现当代艺术而言,也早已不再停留画像物体本身,更不以“画得像”来当作炫耀的能力和资本,而是要使绘画创作,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内涵、外延,都得到更大的丰富和解放。因此时至今日,完全没有必要过分去强调、推崇所谓“写实”“画得像”之类的概念和说辞。何况写实主义、超写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等也早已是西方很早以前就已出现过的创作潮流及作品样式。并且举凡真正经过西画技法训练的人也都清楚,画像一件物体是绘画的相对初级阶段,毫不夸张地讲,一般经过几个月,甚至更短时间,都能比较轻松掌握。

 

但实事求是地讲,冷军的造型能力、写实能力的确高于一般画家,一些作品也的确做到了形象逼真、细腻精微。不过即便如此,专业美术圈对其作品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且发现越是懂行人士,对其批评的声音就越多。尽管冷军认为自己的艺术不是机械复制,一再表示其创作中更多强调主观意识,讲究视觉感受等,但其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却并非完全如此。

 

此外,即便冷军更乐意把自己的作品称之为所谓的“超限绘画”,即达到了绘画写实的极限,甚至超越了这个限度,不过对于当下文化语境、社会发展的大时代背景来讲,这样做的意义似乎并不大。就好比你把珠算打得再如何熟练,再如何充满感情色彩,面对当下计算机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技术表现显然只属于另类,甚至是不合时宜的,不值得盛赞、普及。冷军的此类作品也是,极端写实作为当下绘画所存在的一种保留曲目、品类展现,是未尝不可的,但绝不应该成为众人追捧学习的对象、大众审美的引领,这也不符合艺术发展与审美的客观规律。

 

换句话说,“画得像”的作品并非不好,但一定不能将其抬得过高,当然这里不排除人为炒作、市场泡沫等行为。而纯粹从作品是否具有现当代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讲,尤其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当下一些解构主义思潮、去技术化等创作理念的出现,绘画已不必再同物体表面的像与不像较劲,更不必同照相机、数码、喷绘等技术相抗衡。那样只会彻底沦为技术活、手艺活,而与真正的艺术无关。聪明的创作者,则会更加注重艺术的思想与主观表达,更加注重深度挖掘创作上独特的理念、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象、创新的表现等,来最大程度地彰显其作品整体的价值和意义,唯有如此,才会焕发出更高层次的艺术品质,也才会真正引领大众朝着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去提升。

 

总而言之,对于大众来讲,一定不能再固执地坚持画得越像、越写实才越是好的作品,画得越不像、越不写实就是差作品这一错误的审美认识与评价标准。而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也务必要从时代的大背景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从所处的生活现实中来找寻艺术上新的、深刻的表现样式、表达语言,并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判别力来进行绘画创作的深度研究和探索,从而真正创作出更加富有时代精神、新鲜表达与观念引领、技术开拓的精品力作,我想这也是冷军作品拍出天价背后所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反思和启示。

 

□王进玉(艺术评论家)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