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少儿歌曲《方舱医院真神奇》,被网友批评“听着难受、看着辣眼睛”。>>>儿歌《方舱医院真神奇》:疫情下的“跑调”表达 对此,歌曲主创蒋军荣3月16日回应新京报记者称,网友未理解他们的创作初衷,这首歌本身是为了传达乐观主义精神,不要把苦难塞给孩子。

 

“成人与成人之间是可以谈苦难的,小孩子应该怎么去守护他的童心,难道我们要把苦难塞给他们?他能够理解苦难吗?”“我们难道要生活在悲观中吗?我们难道有乐观主义精神就是对英雄的不敬了吗?”……从蒋军荣的话语看,他的回应重点落在了“苦难”这个关键词上,保护孩子,不要把苦难塞给孩子,成为他的一种辩解。


这首歌的主创。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可能蒋军荣没有意识到,真正给这首少儿歌曲演唱者带来伤害的,是主创群体,“唱歌孩子的妆容和表演有些地方没处理好”,这是避重就轻的说法。作为成人的主创团体,写出来的歌词空洞乏味,制作审美蜕化,并不适合孩子演唱。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主创把作为成人的思维、观点、立场强加给了一个孩子,演唱者在歌曲里只是饰演了一个传声筒的角色。

 

严格地说,蒋军荣所说的“音乐本身并没有问题”,是在为自己上不了台面的创作水平作掩饰。真为保护孩子考虑,《方舱医院真神奇》应该由主创亲自来唱,而不是选择一名少年来唱。

 

面对批评,蒋军荣把作品与制作层面的问题,转移到了对“苦难”的理解与探讨。有了“笑语传遍九大洲”这样的歌词,的确《方舱医院真神奇》没有任何苦难成分而言,但如此刻意把疫情带来的苦难成分屏蔽在外,对少年儿童群体来说,是不是一种隐瞒或欺骗?

 

在告诉孩子疫情信息时,把一些过于残酷的事例过滤掉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要在舆情上给孩子创造一个“无菌环境”,甚至虚构一个都是“胜利”的欢乐场景。在当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必要接受其年龄段所能接受的苦难教育,这有助于他们长大后有能力应对类似事件。


《卖火柴的小女孩》电影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蒋军荣的逻辑,为了保障“传达乐观主义精神”,苦难就应该从文艺作品中剔除,但从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来看,苦难元素恰恰不可或缺,对培养孩子感知世界的多元化、塑造情感的丰富性有不小的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圣诞夜富人合家欢聚庆祝而穷苦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影响了无数孩子,除了让他们心疼落泪之外,也种下了一颗关怀弱小、帮助他人的种子。

 

安徒生的童话,不缺灰色格调,但这并不影响少儿读者从中获取能量。安徒生另外一篇童话作品《祖母》,讲的是死亡主题,“月亮照在墓上,但是去世的人不在那里”,“对老祖母的回忆依然活着,她那双充满爱的温柔眼睛总是那么年轻”,这样美得像诗一样的句子,可以帮助孩子如何去理解生离死别;同样是讲述“死亡”主题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用“停止呼吸、葬礼、被彻底遗忘”这三个层面来讲述人的“三次死亡”,教育孩子只要不遗忘,想念的人就会永远活着,这是很正的价值观。


《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图片来自网络

 

畅销小说《小王子》,用忧伤的笔调,以孩子的眼光,写出了很多人精神世界的痛苦,关于驯服、理解、爱与告别等。这些细腻的情感,在文学成分的包裹下,能够有效抵达少年读者的内心。《灰姑娘》的女主角被继母和姐姐们百般折磨,白雪公主吃过毒苹果,哪吒剔骨还父……在中外儿童经典作品里,虽然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的成长,而且也有着美好的结局,但苦难元素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童话的一个重要功能,除了教育孩子要勇敢、坚强、追求美好外,也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环境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与复杂,只有如此,他们才可以逐渐地懂得分辨真假、善恶,拥有完整的人格。

 

不止是童话,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文艺作品,也离不开对苦难的描写。中国故事《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是流浪儿童,没家没亲人,披烂麻袋睡垃圾车,吃用来贴广告的浆糊。但三毛的苦难生活,却并没有吓到低龄读者们,在这样的故事对照下,孩子们反而会对自己的幸福生活有所感悟,并且意识到,哪怕在物质过剩的年代,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生活在父母与家庭的庇护之下。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童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世界名著《雾都孤儿》、话题电影《养家之人》……这些小说或电影,都带有主人公的苦难遭遇,都含有激人奋进的痛苦汁液,如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所说,“一部文学史,85%都是悲剧性的,儿童文学也不例外”,曹文轩认为,“当我们说忧伤时,并不是让孩子绝望、颓废,而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和认识,生活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因此可以说,写出《方舱医院真神奇》的主创,并不怎么懂得儿童文艺作品的创作,或者说,他们对儿童文艺以及文学表达有着根本性的错误认知。

 

《方舱医院真神奇》的歌词很短,诉求也很简单,没有给疫情带来的伤害与损失以一丝一毫的表达空间,这与创作者的能力与格局有关,不能强求。但用“不要把苦难塞给孩子”来抵挡来自网友的批评,无疑是种鸵鸟态度,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反驳网友“你们看懂了吗”,不如多检讨一下自己的创作。

 

□韩浩月(专栏作家)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