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常伟进行“资源整合”的“中国文化表”。

  ★OPPO N1热门人物★

  常伟

  中国钟表协会收藏研究会副主任,《Perfect Time 时计》钟表杂志主编,钟表文化学者。

  在国内钟表界“大咖”中,常伟是非常有风格的一位:圆形眼镜,略为宽身的素色立领对襟唐装,夏天偶尔持一柄折扇。数年来他便是此般装束穿梭于以西方为中心语境的钟表行业,近半年来,他左手手腕上的表从国际大牌换成了极具中国味道的珐琅表,这就是被业界称做“常”牌的系列。对于“捞金”的质疑,他的回答是:“我们做这个事到底是为了索取还是付出?很多人不愿意理解到这个层面。这是个江湖,有人善待你、有人恶待你。但我还是不忘初心:对钟表的喜爱,对钟表事业的执着。”

  由“爱”出发

  “我的十年,与其说在做钟表媒体不如说在做钟表的事业。事业更大、更长久,包含的东西比媒体要更多。”做这一切的动力,在常伟看来,就是一个字:爱。20年前对钟表产生喜爱,10年前进入钟表媒体开始进行媒体观察,如今,常伟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深入行业方方面面的参与者。

  在这方面,常伟对去年宇舶表首席执行官Jean-Claude Biver的一次演讲记忆犹新, “那次演讲没有说表,围绕的主题是‘爱’,对家庭、事业、社会的爱,这是一个提炼度非常高的东西,大道理,但也是特别个人化的道理。”常伟认为,只有当你热爱所从事的行业,才能由爱而触及到更多你想呈现的东西,并对之投入大量精力,最后想呈现的才会得以形成。

  对钟表的爱让他不仅涉及钟表生产、销售、收藏、传媒等各领域,还努力在商业文化、品牌逻辑占绝对优势的环境中坚持进行钟表文化的传播。“很久以前我的老师矫大羽先生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我想最关键的是不能把钟表当做奢侈品来认知。”

  在他看来,钟表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如果仅以“高档奢侈品”的概念来进行宣扬,一则降低了它的内涵,二则削弱了它的正能量。它是500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呈现的物件,同时又传承保留了人类的精神,这是钟表延续到今天还未消亡的根本原因,并非仅因为贵、美。

  助力国表生态圈

  正如其着装的风格,常伟对国表亦有强烈的情结与责任感,“抛开情感,必须要考虑的是,你的爱是否足以支撑你想呈现的,你的资源、能力是否足够。”

  常伟选择的方式是与中国的工艺师、设计师、制表师合作,做出包含中国手工元素、中国审美、中国历史典故的“中国文化表”,他的角色便是资源整合者。

  这些腕表拥有被设计师孔令俊称为“卷轴式”的表耳和精细繁复的珐琅表盘,图案为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也有一些别具意味的,比如常伟手上正戴着的为“水运仪象台”,这是北宋时期的仪器,它采用的水力擒纵机构被世界公认为钟表擒纵机构的先祖。”

  而今年五月他在巴塞尔,无论看表还是接受采访,始终戴着的是绘有他故乡太原双塔的一枚腕表。这是个人归属的一个标志。所以我们呈现的表,不是奢侈品,不是等同于某种价格的计时器,而是一个与人、事件、文化、国家、地域有所关联的文化关联品。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它的价值,中国表的发展,就会是良性的。

  半年前关于这个合作的消息不胫而走,被大家暂称为“‘常’牌”,现在常伟不免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误解,某些西方品牌甚至开始认为他是对立者、竞争者。

  而常伟的意思是“看清当下,珍惜传统”是国内制表行业所缺失的,他希望从自己开始,抛砖引玉,让西方人看到中国的表是有自己的思维、意识和脉络的。而对本国传统的挖掘则有助于促进国产表生态圈的发展进化。

  目前常伟正在规划明年的一系列非常中国化的表款,“明年你在巴塞尔看到我可能是在展柜上。”但说到底这仍然是一次展览远远大于销售的呈现,就如他所说的,“至今也没卖了几个表或者呈现了什么商业化的面貌。”

  ★权力与梦想★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权力”这个词?

  常伟:权力是别人给予你的一种信任,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你就应该呈现正能量。

  新京报:你觉得时尚真正的权力是什么?

  常伟:引导潮流。

  新京报:在时尚领域,你愿意扮演什么角色?

  常伟:从钟表文化来说,布道者。

  新京报:你的梦想是什么?

  常伟:把我对钟表的兴趣和喜爱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新京报:你认为权力和梦想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常伟:一种实现和支点的关系。要实现梦想需要支点,这个支点恰恰是别人对你的信任。

  采写 新京报记者 陈晓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