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知名服装设计师马可女士“何为美好的生活”、无用第九期民艺新展开幕活动之前,我在朋友圈发布了一个问题,引发“焦虑者”满屏。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一年到底是生活了365天?还是只生活了1天,剩下的364天都是那一天的重复?”


看似很简单的30几个文字,却隐藏着生活最为真实、却晦暗至极的“天问”——将自己视作“生活机器”,不断的重复着、不去思考的我们,到底会不会生活?

 

无惧放手,获得辽阔


 

2018年10月27日,无用生活空间第九期公益民艺展览开幕,品牌创始人马可在开幕活动上,与主持人张越以与展览同名的主题“生活在何处?”为题,进行了一场探寻生活真相的对谈。

 

熟悉马可的人都知道,这个代表着中国服装设计“绝对高度”的女子自2006年创立“无用工作室”以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很多人在初见她的时候都会问“为什么不去做时装呢?”,那个衣香鬓影的世界,看起来似乎更加华丽而舒适。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马可常会用一套自己的“生活逻辑”来回答。

 

 “我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诚实勤恳的,手艺人在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之前,他们就像大地上的一粒尘土,自生自灭,没有人关注,来了一遭却没有留下痕迹,在人们没有来得及认识他们尊重他们之前,就消失了。”

 

在她看来,每个人生存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与享受。而她与无用目前在做的整理、传承民间手工艺的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让更多的“生活的美好”能够有人记得,有人传播。无用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用户、朋友,会称呼彼此为“家人”,因为马可和她的志同道合者们希望先贤们“天下一家”的宏愿,能够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这些东西现在看来有很多都是无用的,但你不能说他们不宝贵。”,所以,她的生活观就是希望“把生命投入到做很多无用但有意义的事情之上”。

 

学会节制,获得优雅

 

张越称在她看来,马可如今的姿态是“节制而优雅”的,因为很多人在城市里过着很舒适的生活的时候,在享受着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丰富便利时,很难再回到初始的原点,去思考“何为真正美好的生活”,去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而她的生活逻辑,则是摸索出一个愿意“退一步”,能够以融合、平等、大爱的心态,与植物、动物、社会、人文,乃至生死相处。

 


张越讲述了此前采访时遭遇的一个故事:一位外国植物学家,来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曾致力于将一片生态已被破坏的山林,恢复到“原生态”的热带雨林生态当中,因为他认为,人类也能够不去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节制,其实是能够收获到生命“意外的馈赠”的,十几年后,植物学家已经去世,她的妻子和山里的居民,获得了这个大山的“美好礼物”——那里现在出产着许多世界范围内都极其珍贵、极其罕见的植物品类,为他们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因为节制而获得“优雅的结果”的案例,在生活中其实屡见不鲜。不管是张越,还是马可,还是当日在活动上分享自己“游牧生活与创作”的作家、摄影家,所过的生活,其实都是与自己的“生命梦想”对话、沟通。关于“何为美好的生活”,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甚相同,但可以确认的一点便是“在获得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爱与坚持分享给更多人甚至是动物,你至少能够获得生活的快乐。


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事情都是无用的,而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连接、人和人之间的爱是最重要的,我们能够给予周边的人,给他真诚,善待周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动物,每一个生命,这种给予是最最重要的,这是人和人之间,最温暖、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我们付出的事情。”

 

新京报记者 周红艳  图片来源 无用工作室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