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会上,18个项目完成签约,总金额突破65亿元。


9月12日,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在推介会上揭牌成立。

  第四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召开;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9月12日,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进入第二天,第四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在北京举办。推介会上,22个有关文化项目逐一登台,并获专家点评。据主办方透露,本次18个项目签约超65亿元,超过去年的4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本届推介会召开当天,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也于会上揭牌成立,将致力于文化与科技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研究。

  【现场】

  非遗项目与街头文化同场推介

  “全世界范围内,能把铁花‘玩成’这么成熟的民间艺术,很少很少。”2008年以后,北京延庆人王军就开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城打铁花”奔走。2015年,长城铁花(北京)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他则成为了市场推广负责人。

  “一直都是‘灯下黑’,连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长城脚下,还有这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军从小看着延庆老人打铁花长大,他希望长城铁花艺术能被更多人知道,传出去、传下去,甚至走向世界。昨天,在第四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上,王军走上舞台,郑重介绍了长城铁花项目。

  “第一步希望更多人能知道这项艺术,其次就是希望能为我们的项目找到合适的地方。”王军希望能在长城脚下找到一片适合大型铁火表演的场地,让铁火演出成为北京的另一张旅游名片。未来,大型铁花表演也可以到国内其他目的地落地。

  文化的融合,意味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1991年出生的姜涵中带来了他的街头文化社区产品“Instreet”。在Instreet官网和APP上,街头文化的爱好者已经上传了1000多条视频,涵盖街舞、跑酷、滑板、街头篮球、潮牌、说唱、涂鸦等街头文化。

  姜涵中表示,国内有着庞大的街头文化爱好者群体,将他们集合在一个社区里,有助于中国街头文化向世界看齐。“我们赞助支持的街头文化赛事,优秀的选手都可以直接去外国比赛了。”

  姜涵中介绍,Instreet已经成为街头领域第一视频媒体,全网播放量累计17个亿,全网粉丝关注500万+,预计半年注册用户达到200万。在推介会上,姜涵中希望能有更多机构关注到街头文化,他认为这是一个被忽视的大产业。

  9月12日,在第四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上,22个项目一整天中逐一登台,接受专家点评并进行交流。相关文化企业、投融资机构负责人、著名科研院所专家,共同探讨了文化融合产业发展态势及项目合作模式。

  【成果】

  签约额突破65亿 关联企业现场沟通合作

  9月12日,是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天。作为文博会重要板块,本届推介会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主题为“文化科技融合 创新推动发展”,共有3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文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举办推介会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文件精神,整合首都文化、科技、教育、旅游、体育、商务、金融等资源,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本届推介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际广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北京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首都文化产业协会、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北京亚运村商会作为支持单位,北京市贸促会直属事业单位北京世界贸易中心承办。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推介会上企业签约踊跃,18个项目签约超65亿元,超过去年的45亿元,创历史新高。

  有些企业在推介现场即达成了合作意向,比如尚8文化。尚8文化集团在北京打造了18处文化产业园,致力于将工业遗存改造为文化产业园区。尚8文化集团总经理史劲松告诉记者,他对推介会上一家提供“数字建筑物”技术的企业很感兴趣,“我们已经进行了简单沟通,后续有可能达成合作。”

  除了当场达成合作协议,不少项目还获得了专家的“点赞”。包括北京华力必维文化服务有限公司研发的“艺+1艺术品智能大数据”综合平台,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电视院线项目,北京酷鸟飞飞科技有限公司带来《重返侏罗纪》沉浸式全景体验项目等。

  【官方】

  设立机构、制定办法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推介会上,北京市文资办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还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揭牌成立了“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工作。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未来文化产业最具潜力、最具价值的领域。”北京市文资办党组书记、主任赵磊说,文资办正采取多项措施扶持文化科技融合类企业发展,“我们设立了一个文化融合发展处,研究税收、优秀企业评选等工作,还和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研究制定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示范企业有关管理办法,等等。”

  据悉,去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3570.5亿元,占GDP的14.3%。赵磊表示,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凸显,在推动首都功能疏解提升和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6902.7亿元,同比增长8.6%。全市文创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6亿元,同比增长36.42%,对首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强。

  赵磊透露,为持续跟踪和深入掌握北京市文创功能区建设进展情况,北京市文资办组织力量编撰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报告(2016)》,将于近期出版。

  ■ 探究

  智囊诞生:组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要么只懂文化,要么只懂科技,跨界融合的人才很少。”张士运告诉记者。

  9月12日,北京市文资办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揭牌成立了“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并将以此为平台,合作开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工作。这意味着,一个致力于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破除障碍的机构就此诞生。

  作为负责筹备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的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士运认为,现代科技对其他行业的不断渗透,推动文化与科技跨界融合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张士运认为,这一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阻碍,在于复合型人才的缺失。

  “长远来看,初步考虑未来可以在高校设立文化科技融合学科,培养专业人才。短期来看,政府可以推动交流平台的搭建,做一些专项培训,也可以引进这一类人才。” 张士运称,培养跨界人才将是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内容之一。

  研究中心成立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曾协助北京市文资办制定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基地的认定规则,双方看到了更多合作可能。

  张士运告诉记者,研究中心的主要功能在于服务于政府的政策制定,通过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帮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文化科技产业健康发展。此外,该中心还将研究如何使北京文化科技产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合作。

  “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政策真空,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后补贴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新成立的中心将协助政府一步步梳理这些政策。”张士运认为,针对文化科技融合类企业,研究中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业战略性研究,帮助企业在行业中找准定位,通过内生动力发展。未来,研究中心也可能对具体文化科技类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