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中街5号楼北侧廊道,居民将自己收藏的大小不一的葫芦装饰到新设的葡萄架上。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拆除违建后,原本在屋内的大树“突出重围”。


新中街社区修建的花园内,居民在散步。


10月12日,居民在新中街社区修建的浮雕墙前驻足。


扫描二维码,看360度全景,听居民讲述家门前变化。


王琦 76岁,在新中街居住61年

  新中街平房区私建房屋300多间,被称为现实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如今路变宽安全隐患消除

  门前改变

  家里增丁添口,房子不够住,新中街平房区的私建房屋越来越多,占了路不说,有的还把路边的大树包进屋里,这像极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场景。如今,新中街社区整治一新,路宽了,安全隐患消除了,那些圈进屋里的大树也“重见天日”了。

  东城区新中街社区,位于工人体育场对面,一条至四条占地约5.9公顷,平房院落约70套、600多间,简易楼房10栋,居民1400余户约4078人。

  这里是一片拆迁滞留区,房屋、给排水、线路等公用设施建设年久失修,严重老化。而且,在南北向5条道路、东西向2条道路的两侧,盖起了大大小小300多间违建,道路窄的地方不足一米。

  2016年下半年,新中街社区开始大规模拆违,共拆除违建约259处、近7000平方米,清除了无照经营商铺,打通了多条消防通道。

  政府还给每户外面装了路灯,晚上去公共厕所就方便了,不用黑灯瞎火深一脚浅一脚。

  我有话说

  现在街坊们都喜欢出来走走,跟过去一样

  讲述人 王琦 76岁,在新中街居住61年

  我28岁嫁过来,成了新中街的居民,在这里一住就是61年,眼看着大荒地盖上了小平房,小平房变成了大杂院,大杂院渐渐被高楼大厦淹没,脏、乱、老、旧就伴随着新中街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我刚来的时候家里房子还够住,等生了孩子就不行了,哪能三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啊。老人那会瞅着家门口有一小块地儿,就扩建了一间屋。在家门口自己搭间房子解决几代人居住问题,在这里还挺普遍。

  大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里的平房区就陆陆续续盖上小房子了,有的放个脸盆摆张床就住人,有的是当厨房用。有的占路,有的甚至把路边的大树包进屋子里就那么凑合居住,像极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场景。

  新中街居民不多,环境不错,虽然没有四合院的气派,但也充满了大杂院的人情味儿。我记得大概是改革开放以后吧,工体这周边的店铺多起来了,外地的商贩也多了。有些家里条件好的渐渐搬到外面去,这里就留下来租给商贩。

  陌生的人多了,熟悉的人少了,有段时间确实不适应。但最关键的还是安全问题,以前这路窄得很,消防车、救护车都进不来。

  就三四年前吧,我家后面有邻居房子着火了,消防车进不来,消防员抱着水龙头跑进来,火都着大了,水从后窗浇进来,我家被褥都湿了。我老伴生病卧床那几年,救护车就没开到家门口过,只能停在外面那条路上,大夫再用担架抬出去上车。

  2016年下半年,新中街社区大规模拆违行动开始了,拆了好几百处违建,无照经营的被清除了,消防通道也打通了。原本圈在民房内的20多棵60岁高龄的大树,也重见天日了。

  过去一下雨,胡同里都没法走,出门就是一脚烂泥。改造后,坑坑洼洼的石板路换成了柏油路和透水砖。路两侧花池连通,花池后面灰砖砌墙,墙上镂空的窗户用花砖拼成各种图案。我们以前晨练遛弯只能去工体院子里,现在家门口就很漂亮,出来走走心里也高兴。

  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大家都不愿意走出家门在胡同里活动,因为乱啊。现在街坊们都喜欢出来,跟过去一样,打打招呼、聊聊天儿。政府给咱们5号楼北边1条这儿新建了个木长廊,还允许居民自己拾掇,你看这家,挂着好多葫芦,那家种了花。

  环境好了,咱自己家里就想跟着也收拾收拾,有的街坊自己整修房屋,弄得也挺有格调。我家小厨房这几天也收拾呢,等弄好了再请你们来。

  采写/新京报记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