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宸冰书坊。宸冰书坊馆内设有朗读亭,这种类似迷你卡拉OK厅的朗读亭,可以提供点读文学作品的服务。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包括全国首家24小时医院图书馆;8家书店藏书近3万册,可免费借阅、通借通还

  近日,随着郎园Vintage 24小时城市书屋开业,东亿文创园的24小时城市书屋试营业,朝阳区“城市书屋”的阵容再次扩大。

  记者从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高春利处了解到,朝阳区已经建成投用4家城市书屋,另有北京东区儿童医院馆、东亿产业园馆等4家城市书屋将在年底前正式开业。

  8家城市书屋各具特色

  什么是城市书屋?用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高春利的话来形容,就是“生活化的阅读空间,有家庭书房的感觉”。

  据高春利介绍,朝阳区已经建成投用4家城市书屋,分别是西坝河东里的“梦工坊·城市书屋”、城市书屋798尤伦斯馆、城市书屋宸冰书坊馆和郎园Vintage的良阅书房馆。另外还有4家城市书屋——北京东区儿童医院馆、东亿产业园馆、三里屯馆和聚读时光馆——将在年底前正式开业。

  具体来说,朝阳城市书屋具有图书馆功能,在这里可以免费借阅图书,扫码即可实现对首都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图书的通借通还。同时,它的环境相对舒适,有特定的目标服务群体,还经常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每家城市书屋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梦工坊馆配置有4台盲人专用电脑设备和数百册盲文图书;798尤伦斯馆以未成年人艺术阅读为特色,充分利用机构艺术资源提供儿童美育素养教育;即将开业的东亿产业园馆则以影视、艺术、社科经典为主,将定期举办影视沙龙、创业讲座等文化活动;北京东区儿童医院24小时图书馆则是为给候诊家长和患儿提供亲子阅读条件、缓解焦虑而开办。

  已投入图书近3万册

  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介绍,朝阳“城市书屋”项目旨在充分整合政府或社会组织公共空间,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设施建设、服务和管理,有效延长服务时间,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公益文化阅读服务,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解决公共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

  据朝阳区图书馆统计,现有8家城市书屋面积达4000平方米,已投入图书近3万册,书屋均配备数字化阅读设备,并介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系统,实现免费借阅、通借通还。

  李凯表示,未来,朝阳区还将建设更多城市书屋,并科学规划布局。同时,还将制定朝阳城市书屋转入机制、考核评估细则,将居民满意度、阅读服务效能等内容纳入考评体侧。

  ■ 案例

  北京东区儿童医院馆

  “让医院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书读”

  北京东区儿童医院毗邻朝阳区图书馆,作为朝阳城市书屋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首家24小时医院图书馆,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将于12月底正式建成投用。

  东区儿童医院图书馆项目负责人张慧介绍,图书馆并不单设在医院某一层,而是5层都有,一楼设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开放阅读室,二到五楼设置书架,将陈列由朝阳区图书馆购买的《小猪佩奇》、《闪电麦昆》等2000册经典儿童、亲子读物,并将成为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联网馆,读者可以刷卡借书。

  为什么要在医院建图书馆?张慧介绍,引入图书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同时,考虑到如果家长在旁边看手机玩游戏,孩子也很难静心阅读,图书馆还引入育儿类书籍,因此,将会是一个舒适的亲子阅读场所。

  张慧说,这个图书馆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要让医院除了诊室、手术室外,“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书读”。

  宸冰书坊

  邀请CBD白领下班后读书1小时

  昨天下午,在位于CBD的尚都国际中心A座二层,一场有关戏剧的文化名人访谈直播正在宸冰书坊进行。

  宸冰书坊面积400平方米左右,装饰温馨舒适,配有实木书架、仿古茶几和木椅。书架上约有5000册图书,其中3500册来自朝阳区图书馆,可以通借通还。

  书坊主人宸冰,是知名读书节目主播。书坊开展“中国读书声”等线下活动,引导居民朗读经典,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自今年5月开业以来,这里已经举办了上百场大小活动,包括传统文化、茶道、养生讲座等。其中一半的活动参加者来自周边社区。书坊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阅读服务,目前,书坊线上活动单次参与人数达40余万次。

  最近,宸冰和CBD管委会合作组织“堵车不如读书”读书会。从下周起,每周一到周四傍晚的6点30分到7点30分,邀请在CBD工作的白领下班后先花一个小时静下心来读本书。

  ■ 纵深

  构建多维度公共阅读体系破解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高春利用“不充分、不均衡”来概括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不均衡体现在城乡之间,也体现在南北部地区之间;东北部发展较快,南部相对较弱;老旧小区、拆迁上楼的地区文化服务也相对比较弱。

  就阅读服务而言,高春利表示,传统图书馆朝九晚五的模式,不能覆盖所有群体的需要,比如工薪阶层的需要。因此,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朝阳区考虑开办服务时间更长的图书馆,比如开到夜里12点,甚至是24小时营业,满足工薪阶层的需要。而从服务内容看,传统图书馆缺乏交流氛围。

  为解决这些问题,朝阳区图书馆汇聚各方力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工艺文化阅读服务,这方面一个重要尝试,就是建立朝阳“城市书屋”。城市书屋通过营造生活化的场景,创造了一种交流的氛围,满足人们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介绍,为了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朝阳区图书馆构建了多维度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的基础,是政府的“四网一体”布局,包括以四级架构为基础的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以自助图书馆为主题的城市街区图书馆服务网络,以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服务点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以流动图书馆为主体的定制化阅读服务网络。

  在管理好“四网一体”的同时,朝阳区还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做法包括,为民营图书馆免费配送书刊资源,携手开展“书香朝阳”全民阅读活动;探索由街道图书馆提供设施,由民办图书馆进行专业化管理运营的模式,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