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介绍中国光量子计算机。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玻色取样”速度加快至少2.4万倍

  在后摩尔时代,计算机的形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如何可持续地提升计算能力?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陆朝阳在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表示,这已经成为一个基础而重大的问题。

  今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

  该研发成果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朱晓波等,联合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研究组共同研发而成。这意味着中国在基于光子和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

  实验测试表明,该光量子计算机的“玻色取样”速度不仅比国际同行类似的之前所有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同时,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运行速度快10-100倍。

  总体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关于光量子计算机未来的应用,陆朝阳表示,它能够通过一些特定算法的设计,解决一些重要的特定问题,包括密码破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等。

  他举例,“如果我们要来分解一个300位的大数,用亿万次的经典计算机需要15万年的时间,如果我们有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则只需要1秒钟。”

  据了解,目前整个量子计算机的领域远远没有发展到这个水平,总体还处于基础研究的阶段。

  “我们发展了同时具备高效率、高纯度和高全同性的单光子源和超低损耗的光量子线路。对多个量子比特进行逻辑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能够把它们纠缠起来”,陆朝阳说。

  陆朝阳透露,今年年底,将上线高精度十超导量子比特的云计算平台,公众可以在线体验量子计算。最近,团队已经实现了18个光量子比特的超纠缠,进一步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

  简介

  量子计算机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处理能力,可通过特定算法对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问题(如密码破译、优化、材料设计等)的求解达到相比经典计算机指数级别的加速。当前,研制量子计算机已成为前沿科学的最大挑战之一,成为世界各国角逐的焦点。

  点评

  我们在计算上是一定要往前走的,新的技术一定要开拓延伸。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量子的结构、元器件、计算单元,还是量子程序的设计语言,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去研究。这一成果给我们计算的发展点出了一个方向,很值得肯定。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 杨广文

  新京报记者 曹忆蕾 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