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枉凝眉》,一部《红楼梦》,每每重温依然是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在那个没有巨额投资,没有先进特效的年代,成就了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的导演王扶林——电视剧黄金年代中最具代表意义的领军人。

  1980年,在国内刚刚有单本电视剧的时候,王扶林尝试拍摄了开连续剧先河的《敌营十八年》;1983年,尚未有人敢将名著搬上电视荧屏时,他向央视主动提议并执导了《红楼梦》,至今未有人“超越”;1989年,又是他“临危受命”执导了《三国演义》,开创了中国电视剧总导演制,也成为至今敢于执导两部“四大名著”的第一人。

  “我的绰号叫‘王大胆’。那些年电视剧刚兴起,条件也不好,你没有这个胆识,没有这个眼光,很多事情是根本办不成的。”说这话时,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86岁。

  和王扶林导演的约访,就如同他几经周折完成的经典一般,并不顺利,前前后后持续了半年有余,每一次几乎都在确定时间的前一两天被委婉地推掉。除了年事已高,今年恰逢87版《红楼梦》开播30周年,接受了太多媒体的访问,让本就不适应直面镜头的老人颇有压力。“十分感谢!但不麻烦了。”是王扶林回复最多的一句话。

  直到半个月前,这场历经万难的采访终于成型。在北京的一处四合院内,一见面,听到的就是这位老导演对他多次推诿的连连致歉。他说,并非自命清高,而是“红楼”一梦,已过去三十年,谈得太多,他似乎已经没有新的故事可以讲述,“说太多,也怕别人嫌烦。”或许是得知当天会拍照,一套素雅的黑色中山装,搭配白色衬衫、满头银丝,让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显得异常矍铄,像是对往事的一次告别,简洁而郑重。“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了。毕竟都是过去那么久的事和作品了,现在是新人辈出的时代了。”他环顾着古老的院落,陷入回忆。

  中国首部连续剧戏服全靠借

  《敌营十八年》初期剧组只有五个人,三个月拍9集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周期制作短、经费投入少的电视剧开始代替电影,逐渐深入百姓的生活。彼时国内电视剧更像是广播剧,制作简单,人物少、场景少、语言多。然而,美剧《加里森敢死队》的引进却引发了一场“万人空巷”的追剧热潮,故事之间相对独立,但主要人物又贯穿到底。对比之下,国产剧难免过于粗糙。

  时年,不到50岁的王扶林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这场热潮让他异常兴奋,“为什么国内不搞这样的连续剧呢?”正值1980年,台里收到《敌营十八年》的来稿,王扶林向领导提议将其拍成连续剧。

  上世纪80年代的拍摄条件十分拮据,台里并没有专业的制作部门,美工团队只做过新闻,更不要提什么道具、服装、摄像、灯光等工作人员的缺失。“我们只能自己建班子”——这支只有五个人的初期班子,包括王扶林、一个美工、一个制片、两个导演,他们四处招兵买马;没有服装部门,就到处借衣服。

  作为国内首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最终播出时9集,但王扶林却拍了三个多月,摄制组前后辗转五个省,每天平均拍摄28个镜头。放在当下“三个月拍完60集电视剧”的市场,估计早就被投资方腰斩了。

  最终《敌营十八年》导演组每个人拿到了48块钱的酬劳,“那时候别的本事没有,就是有干劲儿,不怕吃苦。”

  ● 八个匪兵只有两条军裤穿

  直到开机前,王扶林才发现很多戏服并不合身。饰演男主角江波的演员张连文是个身材魁梧的大块头,借来的军装太小,裤子也没借到,最后他只能将主角的全身镜头都改成了半身。八个匪兵,只有两条军裤,有裤子穿的站在前排,用身体挡住没有裤子穿的演员。和如今电视剧动辄就几个亿的制作费用相比,“那时的经费简直是捉襟见肘。而且还要赶在春节播出,别人问我能不能拍,我就说遇到困难就边拍边解决,没有被子和枕头,就从自己家抱枕头来。”

  

  《红楼梦》

  找00后演《红楼梦》就是瞎闹

  当年培训演员用了四个月,现在没人这么干

  拍“四大名著”的念头,源于1979年王扶林被派往英国BBC的一次考察。当时莎士比亚、莫里哀、萧伯纳等中外文学名著早已被英国拍摄为电视连续剧,发行到世界各地。王扶林也受到了触动,“中国的名著那么多,不比莎士比亚差呀。”

  以当时国内电视剧的发展规模,从时间、拍摄经验到资金成本,根本不具备制作长篇连续剧的条件。但回国后的王扶林,还是向时任央视副台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咱们要先学人家搞名著!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水浒传》武打戏多,《西游记》需要特技,咱们要拍,那就《红楼梦》呗!都是室内的文戏,好办!”

  “现在一看我这话就是随嘴一说,光胆儿大了。我当时都没研究过《红楼梦》,后来才知道它的一句话、一个微表情都说明了人性,它才是最难拍的”。

  而87版《红楼梦》精准的选角至今仍难以被超越。那个年代,没有“流量”“明星”至上的理念,作为导演,王扶林认为选角的唯一标准便是和原著描述相符,不合适的,坚决不用。“首先是年龄问题。《红楼梦》中的‘十二钗’、贾宝玉都是十一二岁,如果找年纪大、身材高的演员,‘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段,宝玉跟黛玉在床上打打闹闹,那不是容易被观众误解了吗。”反之而言,“现在不是在播什么00后小戏骨们主演的《红楼梦》吗?小孩来演这个是不行的。它更多是好玩了,根本不是‘红楼梦’那么回事。”

  他向台里请求,在重大省市内进行海选,找娃娃脸、年龄不能超过二十岁、气质纯真、稚气的人。其中,陈晓旭是写信毛遂自荐而来,虽然她当时是话剧团的,但并未演过大戏。欧阳奋强有戏曲底子,又是个娃娃脸。而其他很多演员,本职有的是饭店服务员,有些则是鞋厂工人。“不会演戏没关系,没有人生来就是林黛玉、薛宝钗,都是靠导演从头培养。”

  在最终分配角色前,王扶林再次向央视提出要求,在圆明园开办学习班,所有演员闭关。每天一大早起床先吹哨、练功;听顾问专家冯其庸、周汝昌等讲课;下午王扶林则会一个个审查演员们的小品,“喜欢林黛玉,就去深究林黛玉,然后表演给我们看,不合适第二天也可以演王熙凤。”

  而办“先选人,后选角”学习班的代价,是王扶林为之耗时了四个月,台里投入10万元,相当于今日的二三百万,“当时很多人都认我这么选角、培养演员太费劲,现在的市场更没有人肯这么做了。”

  1984年,《红楼梦》开机,三年后开播。根据中央电视台统计,其播出期间收视率一度高达75%,当年新华书店的《红楼梦》小说也曾一度脱销。一部电视剧能够同时引发文学和电视热潮,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但《红楼梦》的播出并未让王扶林感到荣誉加身,他甚至是“心怀忐忑”的。拍摄的三年间,王扶林的祖父、父亲相继去世,他没有回上海探望过一次。“可以说是身心疲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拍出来。但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啊,总要有人打肿脸充胖子地一步步往前走。我唯一可以保证的是用百分百努力对待创作,名利、是否热播,已经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了。”

  

  《庄妃轶事》

  ● 闭关读原著 剧本不能拿来就拍

  当央视立项《红楼梦》并指定王扶林当导演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请求闭关一年,研读原著。“戏曲版我看了不少,但突然让我拍,我还没有看过完整的一本书呢。”即便当时的他对《红楼梦》毫无兴趣,但“也得硬着头皮去看,不读书怎么搞?哪能像现在一样,随便拿起剧本就拍。”

  于是王扶林找了个招待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读“红楼”。遇到读不懂的就先往下看,再不懂就搜集资料。刚开始,王扶林分不清贾宝玉的大丫头、小丫头、粗使丫头,到后来他开始和红学会一起讨论剧本,但他仍不敢多说话,“红学那么复杂,根本不是一年就能够研究透的,我生怕说错一个细节。”

  

  《三国演义》

  各种版本的名著翻拍都不看

  《三国演义》拍摄再苦,也没人轧戏

  《红楼梦》播出后,很多导演开始对“三国”趋之若鹜,“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能出名”。但《三国演义》人物多、武戏重,拍摄效果难以估计,央视最终还是找到了“王大胆”。

  此时的王扶林正面临退休,“台里任命我,我要识抬举。”即便当时他需要迈过另一道险峰,即中国首创的“总导演制”。为加快拍摄速度,台里决定开创分导演制,任王扶林为总导演,并为他安排五位有作品、有名气、专业强的执行导演。

  真正实施后,有人开始质疑他是“甩手掌柜”,“三个摄录队同时拍,我不可能每个现场都到。”在不干预创作的情况下,王扶林以“观众的身份”争取亲自到场跟班,并进行实地考察。为了搞清楚“七擒孟获”中涉及的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三国”遗迹,王扶林特地奔赴西昌,仅“夷”“彝”“洞”三个简单的词汇究竟释为何意就与专家探讨多时,“不能犯历史常识性错误,这是最根本的。”

  《三国演义》拍摄时长四年,在云南取景期间,导演和演员只能住在潮湿的帐篷里,诸葛亮扮演者唐国强住的床位费每天只2.5元,但没有一位演员轧戏、喊苦。

  在半年多的后期制作中,王扶林对数万个镜头一个个反复看、反复剪。如今诸多电视剧为赢得效率、配合排期,或注水或剪辑粗糙,当时若遇到需要修补的镜头,王扶林会第一时间召集30人的“补拍队”补拍、重拍。即便如此,《三国演义》播出后仍让他有些许缺憾。“三国人物太多,我们取了精华,但砍得还不够果断。甘露寺、空城计尽量拍细致了,但还是要抓重点,不能求全。”

  《三国演义》之后,王扶林渐渐淡出了电视界。而关于“红楼”关于“三国”也有了各式各样的版本,有的声势浩大,有的戏说甚至恶搞……“如何看待后来的翻拍版本?”对于这个必问环节,“我就是怕有人像你这样问我,所以我从不看翻拍,不好说。”

  如今,王扶林有空会和年轻人们交流,讲一讲当年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不管怎么样,我深入了两部名著。作为导演,尽拍那些现代戏、三角恋爱,不经过中国古典戏的磨炼,成不了一个好导演。年轻导演还是要想办法认认真真地拍一部古装戏,研究历史,研究当时的服装道具、环境、为人处世、礼仪、不是糊弄人而是认认真真拍。”

  ● 总导演不是“指导”是“执导”

  最初实行总导演制时,让“王大胆”有点无奈,“我也没指导过导演啊,根本不知道总导演如何当。”王扶林当时正在通读《三国演义》,顺手就将开篇的两句话作为了总导演准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与如今诸多总导演更多只是挂名“指导”,而非亲自上场“执导”不同,所谓合,即要求所有导演、摄像、美工等,必须和他一起研究剧本、定演员、定服装。84集的剧本,王扶林和主创每周探讨两集,耗时十个月。而所谓分,即总导演必须尊重每个导演的创作理念,但也需要负责抽查拍摄素材、剪辑素材。最后所有镜头、音乐、配音等细节归到他来一一审查。

  王扶林主要作品

  1980 《何日彩云归》

  1981 《敌营十八年》

  1987 《红楼梦》

  第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视连续剧特等奖,第5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

  1989 《庄妃轶事》

  首届全国优秀录像片优秀导演奖

  1994 《三国演义》

  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剧作品

  1996 《男人没烦恼》

  2004 《狗不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