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杨工作7年,教育观念也渐渐被学生改变。

  在门头沟区三家店铁路中学,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非京籍学生在这里上学,人数占到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2%。由于这些学生的父母多是外地务工人员,所以在徐杨老师眼中,老师的责任更多了一分。园丁的责任不再单纯是“修剪枝叶”,比起日常的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孩子感到温暖。

  超八成为外地务工子女

  2011年,徐杨大学毕业。大学英语专业的她,怀着对教育的美好遐想,进入了三家店铁路中学当老师,这一干就是7年。

  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铁路中学有不少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是一所小初高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非京籍学生占到了8成以上。徐杨负责的班级已经是连续第五个年头了,在同学们小学三年级时接手,现在已经初二了。

  在工作之前,徐杨对未来自己学生的想象,和曾经的自己差不多:分数第一,每天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刷题。来了之后才发现,外地务工子女家庭条件有限,有些家长甚至不识字。由于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觉得孩子只要读完初中就不用念书、就可以出去打工了。

  由于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也决定了班级学生的流动性大,因此从小学就开始跟着徐杨的学生只剩三人,成绩好的学生会陆续回到老家准备考高中。这也就意味着留下来的学生学习并不理想。

  进入初中后,徐杨班上转来一个新生小海。她发现,孩子很聪明,但每天不写作业,考试总是倒数几名。问他原因,他就说回家没有心情写。徐杨为此特意去家访,小海家住一处平房,家中却没有一张真正的书桌,只有一张吃饭用的小方桌,房顶上挂着一盏灯泡,屋内光线非常昏暗。“让他在这里写作业我都不忍心,基本等于伤害他的视力。”徐杨这时才意识到小海的“没心情”确实因为家中环境差。

  小海的父母工作繁忙。一开始,小海压根没有读书的打算。每天放学后,徐杨就让小海留下来,陪他写完作业,复习完功课再走。一年后,小海进步迅速,期末考试已经名列年级前茅。小海渐渐对自己有了自信,也当上了班长。和打算继续读书的孩子一样,小海决定继续升学,下学期准备回老家备战高考。

  缺少家长监督,一些学生沉迷网游。徐杨发现后和同学们约定,只要自己打到某个等级,他们就要考到多少分。学生看到老师如此认真也开始投入学习。徐杨说:“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孩子贪玩,他们其实更需要的是陪伴。”

  帮助“留级生”树立自信心

  徐杨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尽管一个好的成绩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个明亮的未来。但是,徐杨也意识到,在这些学生中,并非所有的孩子只有读书一条道路。徐杨认为,教书育人,最重要的仍然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作为老师,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011年,徐杨第一次走进这个小学三年级的班级。班里有两个留级生,其中一个叫李勇(化名)。同事告诉她,李勇智力有问题,其他孩子也经常模仿他说话的样子,由于留级,同学们经常给他起外号,在一群孩子中,李勇总是被孤立的那一个。

  徐杨当时教语文,听写二十个字,李勇只能写对一两个。因为孩子的父母都不识字,徐杨只能放学后天天给他辅导。但是今天学会了,明天又忘了。徐杨因此常常苦恼于李勇的“健忘”。

  后来通过家访,徐杨才得知,家长曾带李勇去医院检查,“大夫说智商没问题,就是笨。”徐杨经过考虑之后,把班里其他学习相对落后的同学凑到一起,进行组团补习。由于这些孩子的家长都不识字,所以徐杨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带动孩子们学习。

  徐杨解释道,其实她这么做的目的,更看重像李勇这样的孩子能建立起信心。哪怕成绩不好,也有动力当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徐杨回忆说,有一次她见地面有点脏,就扫了扫,正好下课铃响,垃圾还没被装进垃圾桶。徐杨索性等一等,想看看班上有没有“有心人”。十几个学生经过,都无动于衷,最后李勇发现了,随即把垃圾收拾干净。抓住这个机会,徐杨在班上狠狠表扬了李勇的责任心,从那以后,李勇赢得了同学的尊敬,慢慢找到了自信。

 

 


徐杨买蛋糕庆祝学生运动会取得好成绩。 图片/受访者供图

  教会孩子理解与尊重

  为了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徐杨也煞费苦心。

  徐杨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腿疼,医生怀疑脊柱炎,建议她休养一段时间,因此她不能参与体育活动。但是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同学平时需要大家的帮助。

  体育课时,这个学生在一旁见到同学水壶中水不多了,就帮忙接满了水。结果学生下体育课时水还是热的,一些同学因为想喝凉水,便开始抱怨有人没事找事。

  看到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在伤害他人,徐杨心里不好受。第二节课,徐杨向同学们解释了真实的情况,引导他们珍惜他人的付出。“你们平时也看到,她来上学时需要有人背,走路也一瘸一拐,为你们接水是费了多大劲儿,你们也能想象到。”一些抱怨的同学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表达了歉意与谢意。

  从那以后,同学们开始帮助这位腿脚不便的学生背书包、扶她上厕所,换座位时也有人帮她搬桌椅。学生学会了关心他人,这让徐杨感到高兴。“教会孩子理解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这是孩子们成长的一步,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

  教书育人不只是“修修剪剪”

  并非所有的老师都像徐杨这样乐观。

  徐杨工作的第一年,一个同事调到其他学校,临走时劝徐杨,在这样的学校付出再多也是“一无所获”。徐杨并不接受这个想法。“难道做老师的能挑选学生吗?如果只是想当一个好老师,在哪儿不能做一个好老师?”

  7年中,徐杨的教育观念,也渐渐被学生改变。

  一开始,徐杨对老师的定义主要是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后来她意识到,她眼前的这些孩子,比起知识更需要的是陪伴与关心。

  和其他学校的孩子不同,徐杨的学生很多喜欢开家长会,因为只有在家长会时,父母才有可能聚到一起。一些孩子希望父母能知道自己成绩进步,甚至经常追着徐杨问家长会时间。但其实徐杨清楚,要是将家长集合起来也是一桩难事。班里的孩子徐杨都要逐一家访。她发现家长们都很忙,有的家长晚上十点多才回家。家访时,徐杨很多时候只能见到孩子自己,却没有大人的踪影。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一些不到十岁的孩子就要负责给全家人做饭。有的父母身在工地,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回来一次,平时只能靠邻居们关照。

  有些孩子缺乏照顾,很小就要自己洗衣服,大冬天的也洗不干净,徐杨就在学校帮他们洗。家访时看到他们家中无人,徐杨就亲自下厨,给他们做饭。

  徐杨认为,“园丁”的任务不应该只是拿着剪刀修修剪剪,更应该给小树们带去温暖。“我不算太有经验和智慧的老师,能给他们的只有尽量多的时间了。”徐杨说。

  如何推荐感动社区青年派?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微信:关注公众号北京知道(xjb-jingshier),点击“北京榜样”,回复信息或留言至后台。

  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