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直门街道王家园35号,街道通过增加休闲广场和绿化设施等,使小区旧貌换新颜。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东直门街道将引入500平米便民综合服务体,满足居民买菜购物、日常修理等需求

  曾经被杂物堆积的大杂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干净的庭院和小花园……昨日,记者走访东直门王家园35号院后发现,通过拆除违章建筑,院内共增加110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下一步东直门街道还将为王家园地区引入一处500平米的便民综合服务体,满足居民的买菜购物、理发、日常修理等需求。

  整治前院内通道不足1.5米宽

  昨天上午9点半,记者在王家园35号院看到,曾经杂物堆积、充满私搭乱建的大杂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干净的庭院、长廊,小花园内新栽了牡丹、玉兰、紫藤、黄杨和竹子。

  据东直门街道办事处主任石崇远介绍,这个院落始建于1954年,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有近150户居民。整治前,小区内设施陈旧,私搭乱建问题严重,院内道路被违建占用,严重堵塞消防通道,存在安全隐患。自从2016年街道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以来,王家园35号院就被定为街道整治提升工作的重点。

  “在整治前,我们院内根本就没有公共空间,两排房中间的夹道都盖上了自建房,严重堵塞消防通道,通道不足1.5米宽,大家进出院都得斜着身过。”王家园35号院院长卫江顺说,以前小区特别乱,没有安全感,物业进驻后,也有保安来“站岗”,安全感大大提升。

  改造下水道拆违增绿上千平米

  “小区原本的上下水管网老化,平房屋顶结构破损严重,无排水系统,且空间狭隘无固定停车位,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石崇远说,鉴于上述因素,街道在整治工作设计之初就考虑选用坚固耐用的景观材料,防止重复投入。

  卫江顺指着地上的青条石和透水砖告诉记者,原来一下雨到处都是积水,尤其是大门口,不穿雨鞋就进不来院。

  居民杨淑敏说,通过提升改造,不仅拆除了院内的违法建设、消除了安全隐患,就连自己的下水道也给翻了新,再也不存在下水道堵的情况了。“改造前,我家房上的瓦又老又破,下雨还漏雨,墙面保温效果差,现在街道给我们的外墙重新做保温修复,一到冬天屋里温度升了三四摄氏度。”

  石崇远表示,王家园35号院在整治中从建筑外墙保温修复、屋顶结构及防水、给排水改造、庭院照明、道路铺装和园林绿化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并引入物业管理,提高了小区居民生活质量。此外,还增加多处休闲广场,新增绿化面积1100平方米。

  将引入500平米便民综合服务体

  “我们希望提升改造完成后,能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美观性与实用性兼具的效果。”石崇远表示,目前,整体院落的地下管线、屋面瓦更换、外墙保温,庭院工程等已完成95%,剩余庭院绿化绿植、雨棚修建等工程,预计4月底前完工。

  下一步,东直门街道会继续发挥网格物业化优势,将王家园35号院纳入街道网格物业化管理范围,力争在整治过程中为居民提供安全、整洁的居住环境。同时,将引导居民建立自治组织,逐步完善居民自治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有问题还可以随时通过院长、栋长、楼门长进行反馈,和街道办、社区一起帮助大家协调问题。”石崇远说。

  此外,王家园地区还将引入一个500平米的便民综合服务体,包含菜站、理发店、老年餐桌、日用百货、社区书屋等。同时,东直门街道也利用网格化物业管理的优势,统筹区域内的停车位资源,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居民拿着房本、户口本、驾驶证、身份证就能办理停车证,以低价或者夜间免费的方式进行停车,同时也协调了一些商务楼宇进行车位共享。”石崇远说。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