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一村》十年来,散场时一直都保持着将热气腾腾的包子送给观众的传统,可以说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剧场这都是独一无二的。截止到本周《宝岛一村》在北京演出,十年间一共演出242场(截至本轮北京演出结束),按照每场平均1500名观众来计算,目前为止至少在这个世界上有40多万枚包子被装进了印有“宝岛一村99”门牌的纸袋里。

  【戏中的“天津大包子”】

  《宝岛一村》里,老赵的丈母娘钱奶奶用天津话向朱太太传授天津包子的诀窍:肥肉跟瘦肉的比例要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夏天肥瘦比例三比七,冬天肥瘦四比六。从那时起朱太太的包子便成为了“眷村”的一绝。

  《宝岛一村》一开始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每场演出结束后要为观众准备热气腾腾的包子。当赖声川第一次将这个想法说出来时,他的太太同时也是《宝岛一村》监制丁乃竺回忆,“这个想法简直太疯狂了,这么多包子,要到哪里去弄啊!”关于“送包子”的想法其实并非没有依据,这源于赖声川在念博士时,曾导演过一部两千年前的罗马喜剧作品,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剧本最后一句话写的是“演员请所有观众到后面,大家一起吃一顿。”这句话一直深深印刻在赖声川的记忆里。2008年12月5日《宝岛一村》首演,每位观众在散场后领到了装在印有“宝岛一村99号”门牌的纸袋里的“冷冻包子”,当时还有观众在网络上留言“包子还在冰箱,舍不得吃”,从此包子一送就是十年。

  “送包子”灵感

  南北方包子

  每一次包子都是各地主办方千挑万选出来的。为了让这个戏的延续能够做到最好,必须要保证这个包子是“热气腾腾”的,当然包子食品安全得过关,每次各地巡演行政人员都要与当地主办方一起提前货比三家。剧中《宝岛一村》里朱嫂做的是天津包子,因此在包子的选材上还是要尽量贴近剧中原型,因南北方差异,找包子的难度南方相对比北方难——例如南京的灌汤包,上海的水煎包等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制作工艺的包子因其特殊性,就不便被选中。包子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比如上海和宁波的“巴比馒头”、深圳的“面点王”都代表了《宝岛一村》包子领域的新势力。而在澳门和香港,传统包子相对做得少,主演屈中恒清楚记得2014年香港演出前期,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包子,很多店铺老板甚至说“我们这里只有叉烧包可以吗?”令屈中恒哭笑不得。“如果用叉烧包来代替,就不是我们《宝岛一村》里的那个味道了。”

  近些年北京的演出观众都是吃到来自“庆丰包子铺”的包子,但也有一次例外:《宝岛一村》在2010年北京演出结束后观众可凭票换领“鼎泰丰”小笼包一份,这也算后无来者之举。“品牌”包子常有入驻,比如今年南京场就选择了大品牌“和善园”的包子,这让扮演大牛的那维勋吃后大赞这是十年以来可以在他心中排进前五名的包子。而在杭州,著名的小笼包未入选,取而代之的“新丰包子”。这些年除了在台湾和大陆的演出,《宝岛一村》的足迹还遍布新加坡,美国洛杉矶、旧金山、休斯敦,纽约等国家和城市,但无论演到哪他们都能找到各种各样、味道不同的包子。

  “品牌”包子

  “小店”包子

  除了以上大品牌,也有来自各地特色品牌比如重庆珊瑚村的玲珑小包,它是重庆当地的一家老字号包子铺,每日顾客都在档口排起长龙。而在珠海演出,当地主办方也是没有刻意寻找大品牌的包子,而是找到一家没有任何招牌但口碑和做工都是一流的包子铺给剧组做包子,得到大家的盛赞。

  跟随《宝岛一村》十年走过,“大牛”扮演者那维勋觉得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包子味道就是2009年在嘉义演出那场,因为那里是王伟忠的家乡,剧中的眷村就是根据他从小长大的嘉义建国二村原型而来,据那维勋回忆“当时还是由万芳饰演做包子的朱嫂,在嘉义就遇到了她角色原型的阿姨‘王妈妈’虽然当时她已经很大年纪,而且早已不再做包子了,但那一次嘉义演出王伟忠还是请她来做,于是她便连夜赶出了两千多个新鲜包子。”至今很多当年的演员都还记得当王妈妈来到现场看到王伟忠后,上去就打了他一巴掌,“你看你害死我!我很久都不做包子,你一下子要我做2000个。”当时站在旁边的人都吓坏了,但接着王妈妈跟王伟忠拥抱在一起,这一巴掌的分量或许只有眷村人能体会出其中的情感。

  那天是1月的冬天,外面格外寒冷,但吃包子的那一刻每位演员都含着热泪,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被传颂了很久的“眷村”故事,当“王妈妈”做的热腾腾的包子真正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那一刻那维勋觉得“眷村里所有关于伟忠哥给我们讲述过的每个人物就鲜活的站在我们面前。”

  “朱嫂”原型现做包子

  “送包子”之最

  2011年在台湾高雄卫武营的一次室外演出,可容纳5000人的场地,谁都没预想到第一天观众竟然来了15000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场压力,为保证观演质量表演工作坊连夜紧急架设大型电视荧屏,结果第二天现场又涌入了25000名观众。据统计那一次演出两场下来一共发放了40000只包子,这也是《宝岛一村》“送包子”之最,同时该场演出也创下室外演出单场25000人同时观看的纪录。

  后厨进剧场

  无论世界各地食物都是不允许带入剧院的,但《宝岛一村》算是个例外,据央华制作中心副总监李雄回忆,曾有一站的演出主办方将制作包子的后厨直接搬到了剧院大堂,让来到剧场看戏的每一名观众在演出前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包子制作过程。在观看演出的三个多小时里,1550个热包子也同时在紧张的制作中,演出结束的同时包子也随之出笼。这是《宝岛一村》“送包子”史上最创新的一次。

  有人不能吃包子

  作为剧中三家男主人之一,十年演出没有缺席过一场的宋少卿却说“我十年来没有吃过一个《宝岛一村》的包子”。据了解,在各地所寻找到的包子98%都是猪肉馅儿的,对于猪肉过敏的他来说,十年间真没有吃过一次。这一点让他很“生气”,他笑称,“每个人对食物的过敏源不同,我从小吃猪肉就会吐,但作为《宝岛一村》的人来说,我就是那个最倒霉的人!看着别人演出结束后吃着热包子,我只能自己坐在角落里生闷气。”

  吃包子成习惯

  大多数演员每到一站都会尝一尝具有当地特色的包子,尤其屈中恒,至今他一直坚持到每一个城市,都要亲口品尝当地的特色包子,他觉得无论南北东西,这些包子里包进去的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情感:“特别希望观众看完戏之后,带着剧中的情境能够吃到一个热腾腾的包子,那一刻心头会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