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军
新京报
“我们视频”
总经理


9月12日,2018中国新闻视频高峰论坛,与会嘉宾合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新京报讯 昨天下午,在新京报“我们视频”成立两周年之际,大风起兮——2018中国新闻视频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新京报社、腾讯新闻联合业界共同探讨新闻视频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视频将占新京报新闻内容50%

  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致辞。他说,视频新闻突然爆发和用户需求、技术革新密不可分,在现代媒体转型道路上,新京报一直在践行新闻视频化的方向。“我们视频”与腾讯新闻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让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成立两年来,“我们视频”成长迅速,在行业内赢得较好的口碑,并且在时政资讯类视频新闻行业跻身一线梯队。

  据宋甘澍介绍,今年年初,新京报已定下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的目标,将加大对短视频、新闻视频的支持力度,提出让视频新闻播放量占到新京报出品新闻内容50%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视频”的内容也将推向所有报道领域,“目前是集中在时政和突发事件,下一步将向财经、娱乐、文化、体育、民生领域全面推广。”

  对新京报“我们视频”与腾讯的合作和进步,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在致辞中表示认可。他说,视频化、碎片化、互动化是当前信息传播中非常显著的三个特征。怎么去理解,是否每天作为检视标准衡量,对于内容生产者至关重要。凡是真正能创造用户价值的内容,一定会得到非常好的回报。

  论坛就三大主题进行圆桌讨论

  致辞结束后,我们视频、腾讯网、北京时间等媒体高管,分别围绕移动视频行业发展趋势、特点和问题进行主题演讲。论坛下半场,来自未来电视、未来网、封面新闻、梨视频等媒体的媒体人和学者,围绕“新闻视频拯救传统媒体?”“短视频升级攻略”“站着挣钱 新闻视频为何难变现?”三个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新京报“我们视频”成立于2016年9月11日,两年来,专业视频团队已发展到上百人,全网视频生产总数超过20000条,直播场次超过千场。目前,“我们视频”的月产量约占新京报采编总量的三分之一,实现了热点突发全覆盖,搭建起了形态不同的内部产品层级框架,推动新京报成为视频和文图报道齐头并进的内容生产平台。

  ■ 主题演讲

  视频化转型应重视“品牌力量”

  用“齐头并进”四个字,可以描述视频和新京报图文报道的现状。从新京报即时新闻的产量来看,视频报道的产量和图文报道的产量已基本相当。我也有一些“我们视频”在操作上的体会。

  首先,视频化转型该做“品牌”而不是做“品种”。新京报这些年一直坚信视频化是未来短视频内容的大势,也是传统媒体转型良机。所以,坚持先网后报、移动端优先、视频优先,报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立志做一个好品牌,而不仅仅是一个品种。

  第二,必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在招聘人员时不仅考量他的新闻素养,还要考量他在视频方面的素养。同时,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优势互补非常重要。传统媒体有内容原创优势、影响力优势、媒体资源优势;互联网平台有资本优势、技术优势、渠道优势,优势互补可以让传统媒体的转型如虎添翼。单靠传统媒体自身的发展,这个任务很难完成。但是,视频转型要按互联网规律操作新闻。要有现场感,有生动的画面,要讲时效,唯快不破,要接受互联网视频化的信息接收方式。

  最后,媒体转型必须坚守机构媒体的公共价值。大家都在讲优质内容越来越紧缺,什么是优质内容?在我看来,其中公共价值的大小可能是衡量标准。它不能仅仅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一定要有对社会利益、公共利益、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等具有重要社会推动作用的媒体责任。

  做好内容的同时希望创造市场

  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新闻价值,甚至于新闻报道的方式——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视频——某种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样做技术处理,怎样让受众更关心镜头,怎样让硬性内容变得更软性一点,更广泛地触达受众。

  有人说现在是新闻视频最好的时代,这是硬币的一面。硬币另一面是怎样的?真的还蛮艰难的。我们在思考发展过程时发现挑战非常多。传统媒体到底怎么转型?你过去是写文字的,过去是做广播的,怎么用可视化的画面来代替观点?来传达价值?新闻视频怎么变现?

  我们做了非常多探索。现在采取的模式是内容生态+产业生态双核驱动。什么是产业生态?要做出好的内容、好的产品,缺技术、缺资金、缺整个生态链、缺整个市场。我们在同步做好内容的过程中,也希望去创造产业,去创造市场、培育市场。

  不管外界怎么变,你的价值模式是不变的。无论什么样的模式,你恒定的那个价值观是一致的。你选择的不过是实现的方式、实现的平台和实现的技术手段。

  新闻视频应呈现负责任的报道

  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我们所有热爱做泛资讯短视频的友人们,这个市场刚刚做了两年,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传媒的共同体,我们希望泛资讯短视频这个产业可以做好,能够为用户提供好服务。

  手机改变了信息的采集和传播,信息采集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信息传播的效果异乎寻常的高能,所以才会出现时间视频这样的项目。新京报的“我们视频”,在两年时间里就可以做到好像周围人都听说过,好像我们认为自己做一个片子也许能够影响大家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今天参会的很多人都是传统媒体出身,既然大家有传统媒体从业的经历,既然我们有这样的新闻训练,我们就应该为大家呈现出更负责任的报道。

  泛资讯短视频不只报道温暖,信息流动本身是有价值的。我们做这件事归根到底是在推动信息流动。既然手机让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多信息,让我们有机会去接触这些东西,我们就有责任去用合理的、合适的、安全的方式去呈现。

  视频生产组织重构IP化是趋势

  在整个腾讯新闻客户端上,新闻资讯类视频播放量达到39%,远高于其他内容品类。移动新闻视频需求强劲,我们不仅处于风口,而且大风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

  单从生产端来讲,视频生产组织本身在重构。时空回到五年前,所有视频几乎都是电视台生产的。但今天非传统视频机构兴起,我们发现大量拍客组织、PGC兴起,生产中心越来越多元化,而不是简单的去组织化。

  很有意思的特点是,媒体的MCN化、内容视频的IP化,是一对趋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头部机构媒体孵化出各种各样的视频品牌。媒体本身变成了MCN,或者变成工作室集群,他们孵化出的品牌以独立姿态去获取受众、获取用户。从整个视频生产组织来看,今天的视频组织与过去以电视台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完全不一样。

  今天的内容生产行业经过几年大浪淘沙和分化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视频领域更是这样,头部的几个账号、机构已经牢牢占据视频排行榜前几位,在国内所有平台和会议上看到的都是同样的身影。这说明,一是好品牌太少了,二是视频本身的高投入、专业性决定了视频生产门槛远高于图文门槛,也决定了视频行业一定会有比图文领域更集中的趋势。

 

 


陈星星
人民网
网络电视部主任
人民视听总经理


王星
北京时间
副总裁


王舒怀
腾讯新闻
视频总监

  圆桌话题 1

  视频拯救了传统媒体?

  “新闻视频拯救传统媒体”这句话作为一个命题,需不需要加引号?对此,参与第一场圆桌讨论的5位嘉宾答案很一致:需要。

  “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是一种崭新的思维,”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王忠认为,它可以用我们原来想象不到的手段“复刻”到传统媒体上。他以山东台的《新闻联播》为例,主持人站着播,头条可以放动漫,还可以有即时的记者连线。

  封面新闻副总编辑卢荡提出,表面上看,传统媒体转型难点是记者在生产方式上面临转型的痛苦,更深层次则是优质原创短视频内容生产和短视频流量的优质转化。

  未来网总编辑万兴亚说,自己非常困扰。想要做“策划的时候要有深度、有厚度,还要有价值观引领”的优秀的报道,但是,却“没有那么大的资本做短视频新闻”,面临“人才流失”。

  王忠、万兴亚都认为,需要专业的媒体人才,需要资本,也需要体制机制“给我们松绑”。

  未来电视CEO李鸣感慨,从传统媒体转做新媒体,“既有难受,又有不甘”,现在自己的目标,就是做的新闻视频“有人看、活下去、有点价值”。

  什么样的机构能在新闻视频领域做得好?著名传媒学者展江认为有三类:强大的新媒体企业,有价值观有钱;优秀的、高品质的传统媒体;垂直类、只做专业内容的公司。

  “什么在妨碍好的内容呢?”展江说,他不认为现在缺人才,“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很快就会培养出来。我倒是觉得外部环境需要改善。”

  关于怎样拯救传统媒体,展江还提出了一条“不一定走得通”的路径——颠覆现有的版权法。他说,现有的版权法对于任何新闻作品的保护都是很少的,这有助于促进新闻作品的有效流通,但也导致了新闻不值钱,“全世界都面临这个困惑”。

  展江说,他最近注意到,路透社和一些德国的媒体强烈抗议Facebook和推特无偿的使用了他们的新闻素材,并提出改变现有的版权法。中国现在的版权法跟国际接轨,中国能不能作为版权法改革的试验田呢?展江说,“我是希望全面地推进法治,法治是一成不变的,但要改变现有的法律也是困难重重的。”

  怎样拯救传统媒体,这条路径不一定走得通,就是颠覆现有版权法。现有版权法对新闻作品的保护是很少的。新闻不值钱,媒体都在叫苦,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最后制作出来的东西都被新媒体、洗稿机构弄走了。全世界都面临这个困惑。

  ——著名传媒学者展江

  圆桌话题 2

  新闻视频为何难变现?

  有了用户,如何让流量变现,是很多新闻视频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的困惑。

  新京报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提到,最近与一位互联网视频负责人聊天时问到这个问题,对方坦陈,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主任徐斌来自地方党媒,去年年初浙江日报推出“浙视频”,一年下来观看量达13亿。

  在徐斌看来,短视频变现困难的原因在于,“真正赚钱的是平台,而不是内容。”过去,报业的平台是报纸,报纸以广告营收;而现在,视频的平台在微博和腾讯,“相当于他们建了高速公路,我们只是在上面跑的一辆车。收钱当然是高速公路建设方收钱,我们只是赚流量。”

  成都商报新媒体运营公司(一想科技)副总经理刘杜鹃所在的“一视频”与“浙视频”情况类似,同样是去年开始组建团队。虽然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一视频”开始进入流量排行榜榜单前十名,但刘杜鹃还是觉得“有比较困难的地方。各类新闻短视频同题化倾向严重,同时要经受新闻伦理考量。”

  提到流量变现,刘杜鹃说,最近微博在跟“一视频”的沟通中,讲到了很多可以变现的新玩法,比如在视频中贴入广告、评论区植入广告等,但“我也很困惑,因为我们没有测试过,不知道流量怎么样;另外针对泛娱乐的视频没有问题,而如果是一个硬新闻、负面新闻,贴一个喜气洋洋的广告在上面,也不太合适。”

  徐斌介绍了“浙视频”变现的几条路径,包括跟各大平台谈版权合作;与代理销售进行版权合作,赚取分成;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做新闻与服务相结合的产品;通过栏目变现。

  不过,与“浙视频”和“一视频”有所区别的是,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内容侧重社会、时政和突发等“硬新闻”。在版权费之外,如何让每个工作日2亿左右的硬新闻流量获得相应回报,这依然是彭远文的困惑。

  在这场圆桌讨论中,微博商业生态管理部总经理谷金芳是唯一来自平台方的嘉宾。谷金芳透露,微博作为视频分发最重要渠道之一,目前已有设想平台和内容输出方进行分成,具体的政策将在未来一一对接,“帮大家怎样赚到钱,然后反哺到内容生产上来。”

  真正赚钱的是平台,不是内容。我们报业原来是躺着赚钱,现在是站着赚钱。原来有平台,报纸就做广告赚钱。现在平台在微博、腾讯手里,相当于他们建了高速公路,我们只是在上面跑的一辆车。

  ——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主任徐斌

  圆桌话题 3

  短视频内容如何升级?

  在短视频兴起之时,用户对短视频资讯的态度是宽容的,但这种宽容能持续多久?现在的短视频产品需不需要升级?如果需要,又要如何升级?这是昨天第三场圆桌讨论的核心话题。

  在梨视频副总编辑张巍看来,对于资讯类和新闻类短视频来说,最关键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获取核心资讯,无论是监控视频、还是拍客视频或者是专业记者拍摄的内容,“只要能拿得到比较核心的内容,我认为这就是不low的。”

  而如果要升级,更多的在于如何获取更多更有意义的好内容。

  南方都市报编委刘丽君来自传统纸媒,谈到产品内容的话题颇有感慨。南方都市报今年4月组建起N视频队伍,每天生产20到30条视频,“确实存在粗粝、粗糙,但用户现在需要短视频,传媒市场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就义无反顾、责无旁贷。”

  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耿志民也是同样的观点,短视频没有高端低端之分,尤其不能人为的主观设定,“短视频的升级与否不用过多关注,它会有一个自然的升级规律,就是优胜劣汰。我们都有用户观念,都会对着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去投放产品,自然会推动短视频朝着更符合市场、更符合用户需求、更符合所谓高端标准的方向走。”

  在过去两年间,梨视频建立了庞大的拍客系统。在张巍看来,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拍客相比传统媒体能够更快抵达事件发生现场;选题也变得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加丰富,“因为拍客的人多,想法也就多。”

  但在这样的快速操作和流量面前,深度调查类的内容是否还需要?如果需要的话,又要怎样做下去?

  耿志民的说法大概能得到不少认同:“所有的时代都会来临,但所有的时代都会过去,不能因为一个新来的潮流、新来的时代呈现了某些短暂的特征,就去怀疑过往几十年、上百年我们曾经遵从过的价值。很多积累起来的传统价值,哪怕它在某些时候没有显现出应有的光辉,假以时日,终归是大众需要的。人们需要真相、需要正义,需要各种美好温暖的事物,这不会改变。”

  短视频会有一个自然的升级规律,就是优胜劣汰。我们都有用户观念,都会对着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去投放产品。自然会推动短视频朝着更符合市场、更符合用户需求、更符合所谓高端标准上走。

  ——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耿志民

  采写/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王梦遥 李相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