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西城区天桥街道残联心理咨询室咨询师石国勇在工作岗位上。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北京知道”公众号


扫码观看视频报道

  西城区天桥街道残联心理咨询室咨询师石国勇身有残疾笔耕不辍,为8个社区残障人士提供心理咨询

  9月28日下午,记者在西城区天桥街道温馨家园见到了正在忙碌工作的石国勇,走进温馨家园右手边第一间“心理咨询室”就是他的办公间。石国勇戴着一副厚镜片的眼镜,端坐在办公椅上,他点开电脑页面,熟练接着电话,和同事聊社区工作,每当要移动时,他会起身用手撑着,把自己放到一旁的轮椅上。

  石国勇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他不仅为整个街道8个社区的残障人士提供心理咨询,也要为繁琐的社区工作忙碌,全天8小时,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快66岁的他小时候患小儿麻痹致双腿无法正常行走,右手常年转轮椅导致僵硬变形无法弯曲,身体也比常人更瘦弱一些。

  石国勇说,细数这大半辈子,或因命运的玩笑,自己几次转身都足够精彩,从工人到儿童科普作家再变成一名残联的心理咨询师,中途穿插着丧失幼女,妻子患病卧床数十年,父亲患癌离世等多重打击,如今的他,在这悲喜中一步步坚韧起来。  

  胡同少年与文字结缘

  石国勇是地道的北京人,1952年出生在北京天桥的胡同里。一岁半的时候石国勇突然高烧不退,患上了小儿麻痹,刚学会走路的他再也没能自由迈开双腿。父亲不断陪着他练习,学会了借助工具摇摇晃晃的行走。7岁那年,他到附近一所小学上学,因为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到操场上跑跑跳跳,他便沉醉在书籍里,凡是有字的纸张都被他看过几遍,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将自己比做“保尔·柯察金”以此自我激励。

  “三年级的时候,写的一篇作文还被老师当成了范文在全年级传阅。”每每想起这件事,石国勇的脸上都能看出一丝自豪之感,对于他而言,那一次被肯定的经历,让他发现了自己另外的天赋,此后的大半辈子,便再也没离开写作。

  1971年,石国勇被分配到一家服装厂成为一名服装工人,因为心思细巧他很快就上手了,还成为了厂里的员工榜样。1979年,他和妻子相识后迈入婚姻,第二年,可爱的女儿出生了,那是石国勇最幸福的时光。

  因为女儿天生体弱,不能做太过激烈的运动,运动场和游乐园也与她无缘,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窝在爸爸怀里听故事。石国勇把古今中外的童话书都讲了一遍,没得讲了就开始自己编,他编的故事总是能让女儿笑个不停。现在回忆起那段时光,石国勇还能感受到快乐,可下一句话就让他红了眼眶,1986年,女儿患病夭折了。

  写作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石国勇魂不守舍,总想着和女儿能产生一点联系,于是他把编好的故事写在纸上,叠成小船,放在小河里,看着小船飘向远方,把自编的笑话写在小纸条上,放在氢气球里放飞,升向高空,直到看不见,他想着,天堂的女儿总算不孤单了。就这样,他写了许多的故事,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写作。一年后,经一位挚友推荐,他自编的童话剧被中央人民广播“小喇叭”栏目选用了。

  石国勇还记得第一个童话剧叫《不听话的小山羊》,当播音员把文章通过语言念出来的那一刻,他无比满足,此后便一直给各家报纸杂志供稿。

  没过几年,厄运再次降临,妻子因为椎管肿瘤手术后瘫痪在床,工厂效益不好,石国勇下岗了。

  当生活变得不堪时,石国勇明白自己必须坚强起来,才能让这个小家继续维持下去。下岗后的他开始专职写作,阅读大量书籍,涉及各行各业的知识,物理,化学,数学,历史,军事,然后他再把那些深奥的知识转换成小朋友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儿童科普读物,给各家报纸杂志供稿。

  直到2000年,他到天桥街道残联工作后,也一直笔耕不辍,为孩子们写故事。日积月累,他先后发表、出版了11部科普著作、20余部儿童剧,共计200余万字。此外,他的作品多次获奖,《高技术与现代战争》一书还被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2013年,还接受了中央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的聘请,担任科普栏目“博士爷爷”的撰稿人。

  文字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能养活家庭的一份工作,每每伏在桌上,看着一个个汉字变成生动的句子再到一篇好文,他的内心在自由翱翔。“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大草原都在我的笔下,这是我最放松的时刻。”

  每天工作完毕,做完家务,照顾妻子睡下后,石国勇会在深夜里给自己留2个小时的创作时间,“白天的所有不开心,在我开始写作时,全都能放下了,这是我排解压力最好的办法。”

  “石哥”服务残联20载

  石国勇到残联工作始于1997年,街道开通了助残专线电话,他接受委托,兼职做起接线员,倾听残疾朋友的故事。2000年后,他专职到天桥街道残联工作。“其实残疾人士生活上的困难都可以想办法克服,但心理很多事排解不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需要有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为了干好这份工作,石国勇报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函授大学,还去考了心理咨询师,“我那时候59岁,坐在考场里就我一人年纪最大。”石国勇说,这份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做心理咨询,特别是残障人士的心理咨询,他不能像大部分的心理诊所一样,匆匆下诊断,耐心是必备的,他会花大段的时间倾听,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他们没有顾虑的说完之后,其实内心的苦闷就去了一大半,再加上适当的辅导,就会事半功倍。”其实除了残障朋友,社区的街坊邻居都喜欢找他聊聊天,走到天桥街道,沿路都是与他打招呼的人。

  石国勇记得,有一次他正走在街上,突然听到路边车辆按了几声喇叭,转头一看,没认出车里人,对方主动介绍,他才想起对方曾经接受过他的心理疏导。“咨询过的人太多了,我不能全部记住,但他们都记得我,这让我非常感动,说明了我工作是有价值。”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石哥”,在残联工作的这18年里,有书商还曾来“挖墙脚”,给予高额报酬,对方希望他专心写作,能够提供高额稿费,被他婉言谢绝,残联需要石国勇。今年快66岁的他最多能干到明年年底,就必须退休了,身体机能的老化不能支撑他在这个岗位继续工作,但他之后谁来做这个工作?他苦笑着摇头,至今还未找到接班人。

  他曾帮助过的一个残疾老大哥,为了感谢他,利用自己修自行车的手艺,帮他把代步车改造了一番,以前需要手摇才能前进,现在变成了电动的,出行便利了许多。别人对他一点一滴的好,他都记在心里。

  担起照顾病妻的责任

  距离温馨家园不到10分钟的胡同里,就是石国勇的家。15平米的小屋里,到处堆满了各种书籍,占了屋子的“半壁江山”。

  每逢周一、周三、周五,是妻子去医院透析的日子。石国勇凌晨4点就要起床,帮妻子换药,擦洗身体,做好早饭,备好午饭食材,收拾家务,等朋友将妻子接送往医院,他又回到床上小憩十几分钟,8点50分,他要出门,9点准时上班,11点半返回家中做饭,下午2点上班,再到5点下班,给妻子做饭,做家务。晚上9点能歇一歇,他马上拿出手机,开始在记事本上码字,直到晚上11点,这两小时的快乐时光完完全全属于他。其余的日子,就能延迟到早上6点半起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妻子卧床20余年,他事无巨细,自学医药知识,帮忙换药,擦洗身体,每天一小洗,每周一大洗,他虽自己也行动不便,但家里处处干净整洁,两人穿着朴素大方,从未因身体原因而懈怠,“只是麻烦一点,但这些我都能干。”

  如今,石国勇还有三个梦想:希望创作的儿童舞台剧能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写一本残疾人心理学专著,大纲都已码好,就等他有时间往里填充骨血;写一本自传长篇小说,内容是自己的百态人生。

  如何推荐身边奋斗榜样?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微信:关注公众号北京知道(xjb-jingshier),点击“北京榜样”,回复信息或留言至后台。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