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前,传统散牧。胡志斌 摄


11月5日,蔺光英在自己的大棚里劳作。


11月4日,天下起了雪,许志洲在家门口养羊。


杨永飞在自家的猪圈里。

  11月5日,距离吴起县城15公里的马湾村,村民蔺光英正在自家的大棚里,将长长的香瓜藤一根根拾起,缠绕在竹架上。她的丈夫正在另一个大棚,忙着种植新一茬香瓜。按照以往惯例,每年12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是香瓜最好卖的季节,“一斤能卖20多元。”

  眼下正是蔺光英最忙碌的季节,要种香瓜、施肥,还要给大棚上草帘子,用于保暖。“两个棚一年能纯赚十来万元。”蔺光英说。现在村里有70多座大棚,基本上都是本村人在种植。

  靠着种植大棚,蔺光英把三个孩子供完了大学。2015年,蔺光英儿子买小汽车、在县城买房,她还一下赞助了儿子40多万元。

  今年已经74岁的许志洲仍然在舍饲养羊、养猪。羊圈就在院子门口,从屋里窑洞里走过去十来米。门口的小路两旁种着杨树,许志洲将落叶扫成一堆一堆,塑料膜盖上,这是给羊准备好的食料。

  “现在树多了,草多了,养羊也方便了。”许志洲一边往羊槽里倒树叶一边说,以前,他得天天上山放羊,山上的草长不到十厘米就被羊吃了,一片光秃秃,“那时候,一天下来,羊也吃不饱,精神不好。”

  许志洲还种6亩地,一大半是种植玉米,但是不卖,主要是喂猪,玉米秸秆也可以喂羊。他觉得,卖猪比单纯卖玉米划算。

  “吴起农民的种养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吴起县宣传部一名干部说,老百姓通过种玉米养猪、养羊,再把猪粪、羊粪作为肥料施到耕地上、果园里,提高产量。

  与许志洲同村的村民杨永飞去年投入两三万,建了个140平方米的猪圈。他说,建猪圈的初衷其实是为了给家里的果园上农家肥,顺便靠卖猪能赚多少是多少。

  2015年,国家退耕还林两轮钱粮补贴已经结束。吴起县鼓励农民在自耕地上种植山地苹果,每亩政府补助2袋化肥和200元现金。杨永飞将12亩自耕地都种成了苹果,总共种了500多棵,林下还可以种点土豆。

  回想起以前,杨永飞觉得,那时候老百姓真是思想落后,越是收成不好,越是摊大面积,实际上精力、肥料根本跟不上。“大家当时也不知道寻找一些高效、集约的种植办法。”

  山地苹果得5年才能进入挂果期,杨永飞说,他无法预估到时候的收入,现在只能先按技术员的技术指导,把果园管理好。

  本版文字、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陈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