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京报讯(记者 周红艳)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近日公布了其2018财年业绩报告:在截至2019年1月31日的12个月内,集团净销售额同比上涨3%至261.4亿欧元,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同比提高3%至54.6亿欧元,净利润同比上涨2%至34.4亿欧元。这一数据显示,Inditex集团业绩下滑的趋势未得到改善,仍处在“低个位数增长”的阶段。

 

回顾过往数据可知,Inditex集团2015财年全年利润上涨14.9%, 2016财年净利润录得10%,2017财年净利润增幅为6.7%,而最新的2018财年只有2%,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lnditex集团在报告中,还透露了对于2019财年的预期——集团预计销售额增幅将保持4%-6%,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然认同,至少在未来一年里,“低速增长”局面恐难以扭转。

 

“高峰跌落”局面已定 关店转型将成常态

 

外部资料显示,lnditex集团由西班牙首富 Amancio Ortega 创立于1963年,除了Zara,Inditex 集团旗下品牌还包括 Bershka、Massimo Dutti、Pull&Bear、Stradivarius等生活时尚品牌,Zara被认为是Inditex集团的支柱,过往收入占比超过三分之二。Inditex集团业绩的逐年式微,与Zara“黄金时代”不再的近况息息相关,也折射着快时尚行业近段时间“高峰跌落”的发展局面。

 

最近几年,随着全球时尚行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快时尚品牌的生意可以说是越来越难做了。

 

除了Zara之外,H&M集团2018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略好于“老对手”Zara。但有分析师认为,业绩增长未必意味着H&M集团利润有很大增长,因为H&M集团在2018年后两个季度是通过大幅度打折来促进销量的。另外,H&M库存高企,一直都令投资人们颇为忧心,截至2018年5月的一份财报数据中,H&M库存曾高达40亿美元,约占当时公司总资产(约125亿美元)的32%。

 

“硅谷风格”的美式快时尚品牌Gap的境况则更惨,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Gap集团整体增长了4.6%,但主品牌Gap的增长却为负数。为此,Gap集团表示,将在未来两年中关闭约230家Gap店铺,以进一步优化运营。集团预计,由于这些商店关闭,2019年销售额或将损失约6.25亿美元,但这些举措较利于优化成本,预计将会对年度税前利润产生约9000万美元的正向影响。

 

领头的品牌日子不好过,小众、地域性的快时尚品牌扩张转型失败、退出关键市场的消息也不绝于耳,譬如2018年,New Look退出中国市场、Topshop宣布停止与中国特许经营合作伙伴的合作,以及最近Forever 21全面退出中国台湾市场、可能退出法国市场等消息,也不断见诸报端,另人唏嘘。

 

行业人士综合分析认为,快时尚目前所遭遇的增长困境,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一,快时尚品牌快速扩张的“红利期”已过,未来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大家在服饰消费方面将会更趋于理性,更为关注产品的品质以及服务;其二,近年来,快时尚品牌产品质量、设计雷同、剽窃等问题饱受诟病,这些品牌在自身进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远不及“后来者居上”的部分潮牌、运动品牌,才令它们竞争乏力,陷入被动。

 

分家、合并、培育子品牌  求新求变招数百出

 

为了破解发展困境,快时尚集团最近在求新求变方面的尝试也很多。譬如最近的Inditex 集团和Gap集团,就选择了最为直接的“合并”、“拆分”大法。

 

Inditex 集团在发布最新财报的同时透露了一些改革新动向,其中就包括将逐步把Zara Home并入Zara,令家居未来会成为Zara的第四类业务。另外,Zara品牌下TRF系列将会提供牛仔定制服务。总体来看,Zara走得是“增量路线”。

 

而与它相反的Gap集团,则在新财年到来之际,宣布会将集团分拆成两家独立公司:其中一家仅包含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Old Navy,还有一家尚未命名,但会包括现集团同名品牌Gap、Banana Republic、Athleta等现有品牌。“Old Navy”品牌近年来一直是Gap集团业绩表现中亮点,相较之下,集团同名品牌Gap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Gap集团认为,当下分开有利于各个品牌加快变革步伐,提高执行力,进而实现盈利增长,为股东带来合理价值。

 

更多的快时尚品牌,则为了赢得消费者们的重新尊重与信赖,选择“回归服装主业”,在产品与品牌形象上“做文章”。

 

譬如,优衣库最早尝试了与流行文化中动漫、电影IP合作,2015年起就宣布与迪士尼展开全球性合作,在优衣库的门店中开设专区打造概念店,提供迪士尼、漫威和星球大战主题产品。H&M也选择了新设子品牌、开售联名款的模式来赢取用户关注、增强品牌辨识度。2018年11月,H&M最新上线的联名款就是与擅长制造爆款的Moschino一同推出的MOSCHINO[tv] H&M系列,为此他们还号召了一大波国内外明星、潮人大玩限时购买“饥饿营销”,引爆了不小的话题热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快时尚品牌“触网”方面的尝试也不少。譬如H&M此前也是自建平台的“执着派”,可在2018年开年时期,H&M最终还是选择“在最重要的中国市场”,与天猫合作来开拓电商业务。而Zara则是选择在门店铺场景里“做文章”,2018年4月起,在全球120个旗舰店推出AR(增强现实)技术,消费者靠近门店内AR橱窗时,可依据AR模拟效果来决定是否直接下单购买等等。

 

快时尚“合纵连横”求突围 专家: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过去的几年间,快时尚品牌在品牌效应与占据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达到积累效应后,快时尚品牌变得注重运营效率,不论是关店、还是布局高端子品牌,包括“慢下来”、注重品质、设计趋向经典等表象,实际上仍旧是为迎合大众需求的调整服务的。快时尚品牌“部分转变”,也是消费升级需求变化的一种体现,“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上海良栖品牌创始人、服装行业专家程伟雄就指出,快时尚品牌所谓的“快”更多体现在对时尚趋势快速反应、快速上市,其中供应链快速反应管理是它们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就是门店管理上,快时尚品牌标准化的门店便于商品企划、设计研发、生产采购、物流配发、日常营销等流程管控,在把握用户体验方面更有优势,更有利于做好产品开发、产能规划、新品上市节奏、库存调控与促销等。这种“快”正是国内服装企业殚精竭虑要学习的范本,并不会因其业绩走低而变化。

 

“任何品牌都有波峰波谷,潮起潮落,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要急于定论。”在程伟雄看来,如今快时尚遭遇发展瓶颈期,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现象。

 

长线来看,虽然各大快时尚品牌所采取的转型策略不尽相同 ,但他们在品牌、产品、门店、消费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仍是有序而“与时俱进”的,不管是Zara、H&M的“触网”,还是优衣库的“联名”、“亲IP”,其实都是为未来争取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仍然值得同行业从业者们关注学习。

 

新京报记者 周红艳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