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取“雨水增多,百谷生发”之意。《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4月20日16时55分迎来谷雨节气。到了谷雨,也就意味着春天进入了尾声。但真的如此吗?大江南北气候不同,同样的时节,有的地方已经“流水落花春去也”,有的地方却“山寺桃花始盛开”。


资料图:花落满地。


春天到底何时结束


南国春来早,当北方还是一片冰封的时候,南方已经鸟语花香,等到漠北春季的时候,南方已然进入了炎夏。

  

按照气候学的标准,平均温度达到10℃,即进入了春季,平均气温超过22℃,即认为进入了夏季。这使得有些地方的春季格外漫长,如福建、云南等地区,公历1月就进入了春季,气候寒冷的东北,公历5月份才进入春季。

   

进入春季的时间不同,结束的时间也不一样,而且,并非入春早的春天就长。一般来说,华北平原、黄淮一带,入春较晚,入夏较早,2018年的气象数据显示,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地,春季平均只有52天。如北京,2018年入春时间是3月22日,入夏是5月10日。云贵地区的春季则普遍较长,平均超过3个月,但入春早,结束也早,2018年,入夏最早的是海口,公历3月中旬就已入夏,而此时尚未到春分。此外,最长的春天,则往往超过110天,2016年上海的春天达到122天。


资料图:春季茶园。


谷雨都有些什么风俗


春天万物生发,所以这个季节的风俗,大多和健康相关。到谷雨时节,各地气温已经普遍回暖,因此都有郊游、沐浴、踏青、运动等。同时还有吃野菜、驱赶蚊虫等活动。


谷雨品茶则是南方最重要的风俗之一。一般人认为茶越早越好,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往往是各类茶中的精品。谷雨时采摘的茶叶,就叫谷雨茶。此时已是暮春,又过了清明这个采茶的旺季,所以谷雨茶又叫“二春茶”。但不“早”的茶未必不好,甚至有人认为,谷雨茶才是最适合饮用的。


明代学者许次纾曾明确表示,采茶的时机,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另一位学者朱权,则在他的著作《茶谱》中表示,“品茶应品谷雨茶”。


五谷到底是哪五种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百谷是虚指,并非100种,尽管《说文解字》认为百谷是实指,“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但这一说法很少被认可和采用。在历史上,更多使用的是“五谷”。


“五谷”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但到底是哪五种,历代说法不同,比如汉朝经学家郑玄注释《周礼》时,认为五谷是“麻、黍、稷、麦、豆”,东汉学者赵歧注解《孟子》时,则认为是“稻、黍、稷、麦、菽”,文学家王逸注解《楚辞》时,则认为是“稻、稷、麦、豆、麻”。这里“豆”和“菽”是同义词,也就是说,五谷其实有六种,即“麻、黍、稷、麦、豆、稻”。之所以出现差异,有学者认为,这和南北方作物的差异有关。


到了宋代成书的《三字经》中,直接就说“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不过此时少了麻,多了粱。



资料图:五谷杂粮。


古代的五谷现在还吃吗?


这些谷物到底都是什么呢?稻即水稻,是中国人最早种植的作物之一,考古发现,先民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


麦即小麦,人类驯化小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年以前,而且至今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之一。不过,中国有史可考的小麦种植历史并不长,考古发现最早的小麦种子,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黍即黄米,是小麦普遍种植之前主要的农作物,甚至在小麦传入之后,它的重要性也没有降低。


稷也叫粟,即小米,也有人认为黍和稷是同一种,或者同种二类。在古代,稷被称为“五谷之长”,“社稷”一词即从此来,社是土地之神,稷是谷物之神,“社稷”合起来就是古代国家的代称,这也是农业文明自然崇拜的体现。


麻的主要作用不是充作食物,只有在饥荒时候,古人才会以麻籽充饥。正常情况下,它的主要作用是制造绳子、纸张、衣服等,起皮坚韧,可以用来编制麻袋、麻衣、麻绳等,皮和茎同用,则可以造纸。


豆是豆类的总称,在古代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今天则是主要的油料作物。


粱即高粱,我国种植高粱的历史悠久,可考的证据显示,大约在5000年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大面积种植高粱了。不过,也有人认为,粱是黍的别称,“黄粱一梦”中的黄粱,即是黄米。


为什么主粮越来越少?


我国现代的主粮为三种,小麦、水稻、玉米。其中,玉米原产美洲,除了美洲本地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几乎无人知晓。一直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才从美洲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世界各地。进入中国的时间,一般认为在16世纪初,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531年,即明朝嘉靖年间。


和古代的五谷、六谷相比,今天的主粮种类明显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2019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首份关于人类粮食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状况报告。报告显示,粮食种类减少是全球现象,全球“约6000个粮食作物品种中,仅有不到200种为全球粮食产量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其中仅9个品种(甘蔗、玉米、水稻、小麦、土豆、大豆、油棕果、甜菜和木薯)就贡献了66%的作物总产量”。


该报告也分析了种类减少的原因,包括土地和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变化、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


过度依赖少数几种主要粮食作物是危险的,一旦某种主要作物出现减产现象,可供替代的选择少之又少。该报告认为,“在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的马铃薯枯萎病、20世纪美国的谷类作物欠收、20世纪90年代萨摩亚芋头产量下降等造成的饥荒中,对狭隘物种的过度依赖是一个重要原因”。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牵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