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基础建设日渐完备,各种文化设施、公共设施也逐渐齐备,大部分乡村,都有自己的阅览室、广场、公厕等。然而,近年来,屡有调查显示,一些地方的公共设施、文化设施沦为摆设,甚至成为“面子工程”。有学者批评,有的乡村公共设施并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甚至有些地方不许农民使用。为此,新京报乡村频道采访了著名学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他说,“乡村建设中,过于重视物质效益,不重视文化建设、社会空间建设的现象,确实不少。过去我们在城市已经吃过这样的亏,现在建设乡村,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受访者供图


乡村应吸取城市的经验

 

建工厂、盖大棚、修公路、开公司……乡村的发展正在进入快速道路,然而,如何健康地发展乡村?仍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地方的建设,就是奔着钱去的,过度追求物质效益,只要能快一点见到钱就行”,叶敬忠说,“在很多乡村建设者的眼里,修路很重要,生产设施的建设很重要,因为这些能直接带来好处。这没什么错,但不能只有这些,乡村的公共服务、文化服务等建设,则很少有人关注,或者即便关注了,也只是因为有这样的政策要求,或者当成一个工程去做,工程结束了,也就不管了。”

 

为何如此?叶敬忠认为,“其实还是重物质、轻文化、轻社会的思潮所致,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的城市发展就是如此,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结果文化空间后退、公共空间消失、社会空间被压缩,现在的乡村建设,应该注意这一点,不要再重蹈城市建设的覆辙”。

 

其实,近年来不少地区一直在加强乡村的公共服务、文化服务,也进行了大量相关的建设,但这些建设究竟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此前有调查显示,大量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闲置,村民不愿意去,或长期锁门,村民进不去,里面的书籍只能蒙尘。叶敬忠也曾看到过许多类似的现象,他说,“有些地方的阅览室长期关着门,阅览室里面的书籍,村民看不到,也不喜欢看。因为建怎样的阅览室、买什么书,都不是村民决定的,少数人决定着给村民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结果就是很多乡村阅览室,几乎都买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的书。实际上,农民不爱看这样的书”。

 

生活中不能只有效率

 

“我们也曾经讨论过,应该加强乡村社会空间的建设,何谓社会空间呢?即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空间,比如村里有事,把大家聚起来一起聊聊,但有人就批评我们,说要远离浪漫主义。”叶敬忠说。

 

传统的乡村是熟人社会,恰恰是社会空间最大的地方,亲属、邻里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乡村的社会空间也在塌陷。叶敬忠说,“我不认为主张社会空间的建设,就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而且,浪漫本身也不是什么错,所谓浪漫,就是赋予平凡的生活以意义。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点个蜡烛,有什么不好呢?还能增进情感。非要拿个手机各玩各的,一句话不说就好吗?”

 

生产需要效率,但生活中,却不只有效率,叶敬忠说,“前几天刚去荷兰考察,发现他们的农村中,人们对社会议题、公共议题的兴趣很大。比如有的地方,农民会组成合作社、团体,自发去保护生态。那里的田地间,有很多树篱,就是树组成的篱笆,把田地一块块隔开,有防风沙、保护作物的作用。他们那里其实也都是大农场,按我们想,这样的农场,去掉树篱多好,方便生产,大机器一路就过去了,如果是牧场,也方便放牧,但他们不这么想,不仅不拆,还去保护它。我想,这就是一种意义吧。但在我们这里,这样的意义太少了,天天计算成本收益,任何事情都要衡量投入和收益,那不是经济学家,而是算计者”。

 

农民和企业是不一样的

 

彩礼嫁妆节节升高,祖孙之间变成功利的照顾关系,人际交往以物质来衡量……在叶敬忠看来,乡村的物理空间需要重建,但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更需要重建。

 

“农民不是商人,农业生产也不是企业经营,不能只为利益服务”,叶敬忠说,“农民生产,考虑的是怎样用劳动力获得收入,而企业经营,考虑的是投入成本获得利益,这两个看似挺像,但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是劳动收入,一个是利润,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用企业经营的方式去考量农业生产。”

 

为什么乡村建设中,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常被忽视?叶敬忠认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乡村中不少年轻人出去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本身参加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可能不如年轻人,地方组织、村委会等也不愿意做这些事情。比如建个阅览室、棋牌室之类的活动场所,如果不是拨款,那就要自筹资金,但这样的建设是看不到经济效益的,他们自然没有动力。甚至即便争取到资金建了起来,也很可能不符合农民的需求,因为决定买那些书的人,不是农民,所以农民不去。还有一些公共设施,甚至不会开放给农民使用,因为使用的话,可能就会造成损耗。他们需要这么一个东西长期在那儿放着,作为他们的成绩被展示,而不是服务于农民。”

 

留一个一起聊天的地方

 

几年前的一次学术交流中,一位外国教授对叶敬忠说,一个学校,一定要留一个大家同时取咖啡、打热水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见面、聊天,这就是培养社会生活的方法。“其实村庄也一样,要有几个大家愿意去的公共空间,不管是阅览室、棋牌室,还是一个村子中央的小广场都行,但不能没有,也不能形同虚设”,叶敬忠说。

 

“不反对市场经济,但千万不能把社会变成市场”,这是一位老教授曾经说过的话,叶敬忠认为,在乡村建设中依然适用,“要做一些无用的事情,难道我们喝个咖啡都要有用吗?”

 

也有人认为,原子化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城市发展曾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乡村也同样会。

 

但叶敬忠并不同意,他说,“人是会变的,甚至不用做什么,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变了。所以,在今天,应该及早改变观念,改变利益为上的建设方法。美丽乡村,不只是发展经济就能建成的,更需要乡村社会、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综合作用,才能真的美丽,才能真的让人愿意居住和生活在这里。我一直认为,追求财富没有问题,但一定要回归到社会、文化之中,一定要回归到意义之中。”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