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曹雁南 通讯员 王成 高宪龙)收藏是如今的热门话题,而在众多的艺术品、钱币收藏热里,家住朝阳区孙河地区原前苇沟村的岳凤娥,却有着别样的“收藏癖”。她的家里仔仔细细的存放着罩有花布罩着的老缝纫机,各种面额的粮票布票,童年看过的连环画,瓷器,老旧照片等等不尽。这些如今只能在记忆中或民俗博物馆里才能觅到踪迹的老物件,正是岳凤娥多年积攒下来的藏品。其中的每一件都有它的故事,而岳凤娥收藏的初衷也正是希望让物品记录乡愁,让它们亲自诉说光阴的故事。

 

岳凤娥手里拿着一沓粮票,正是她多年积攒下来的藏品。


1700 斤面额粮票唤起童年记忆

 

岳凤娥对自己的每件藏品都有着丰富的感情,而每当提起它们,就如同亲手拂去岁月的尘埃,穿越回童年时代。“那时买东西都得有 '票',比如买面要面票,买米要米票。“而在当时,谁家里如果有多余的“票”,就已经算比较富裕的家庭。而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岳凤娥为什么能留下不少票据作为藏品呢?“因为我们家有工人,所以这些 '票' 就留下来了“。岳凤娥手里拿着一沓粮票,对记者解释道。而那些当年见证了社会生活的粮票,如今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年轻的人们如今只能在博物馆或书籍影视中看见它们的身影。对于岳凤娥来说,这些不仅是旧时光的留存品,更是她们这一代人青春的见证。“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粮票的作用和价值。 ”

 

而那些当年见证了社会生活的粮票,如今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岳凤娥把家中的这些粮票,面票上的面额加起来,大致一算,竟然有1700多斤(票面价值)。每次翻开这些粮票,小时候买米面油时的画面就跃然眼前。“小时候买东西的时候,是一手交粮票,一手交食品的,看着票很亲切。”

 

不仅是粮票布票,在岳凤娥的眼里,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老照片,统统是她割舍不掉的一部分,也成为一代人成长和家乡变迁的缩影,见证着家里悲欢离合的变化。


寻常老物件讲述一代人的生活变迁

 

岳凤娥家里有一台工作多年的老旧缝纫机,这些年随着家庭条件的提升,位置每况愈下,最后直躲在阳台的角落里,还被那时年轻的岳凤娥嫌弃占地方。甚至,那时的岳凤娥还几次和母亲提起,希望把缝纫机当废品卖掉。“我母亲不同意,总说还有用得着的时候,我慢慢才知道人上了年纪,对家里用久了的老物件都特别珍惜,会产生感情的......”岳凤娥告诉记者,那些年她们家里生活困难,衣服都是母亲自己买布料做衣服,缝缝补补的活儿全靠这台缝纫机。现如今,这台缝纫机也成了岳凤娥的“藏品”之一,上面还罩着老母亲做的花布罩,打开布罩一擦拭,表面的漆皮依旧那么黑亮。“我也开始像母亲当年一样爱惜它了。”

 

岳凤娥家里有一台工作多年的老旧缝纫机,现如今这台缝纫机也成了“藏品”之一。


除了这些实用的物件,岳凤娥家里还悉心保存着不少“文档资料”。她不仅有1986年出版的连环画《长驱直入》,岳凤娥还从分类保管的文件袋中,小心翼翼的掏出了自己珍爱的宝贝 ——“第三套人民币”。只见岳凤娥将一张张人民币在桌子上铺平整,随即打开了话匣子:“老一辈的人应该都知道'18块8毛8' 的故事,讲的就是第三套人民币的故事。196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 5分,2分,1分的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这套人民币从1962年4月开始发行,2000年停止流通,经历了38年才慢慢淡出,是现有五套人民币中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 爱好收集的岳凤娥,提起自己的藏品滔滔不绝,就像孩子对自己心爱的玩具那般如数家珍。

 

收集老物件 为以后留个念想

 

这些人民币有拾圆,伍圆,贰圆面值不等,上面图案也各不相同。岳凤娥一一介绍上面的图案,拾圆“大团结”,伍圆“炼钢工人,壹元“拖拉机手”,伍角“纺织女工”,贰角“长江大桥”,每个面值图案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张钱币背后也都有岳凤娥的一个收藏故事。“以前买北冰洋汽水儿,买冰棒都用这些,也是攒着不舍得花,一眨眼,几十年时光指缝间溜走了......”这样的细节,至今岳凤娥还能清楚记得。

 

近年来,随着温榆河森林公园建设的推进,孙河乡5个村进行了腾退,而岳凤娥所住的前苇沟村,也正是5个被腾退村之一。从农村到城市,从平房到楼房,村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岳凤娥则想着尽力为大家留存住一些旧日生活的痕迹,“收集老物件,就是希望为以后留个念想,现在咱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是艰苦奋斗的传统一点也不能少......”作为前苇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岳凤娥希望用老物件为村民们留住一份乡愁,一寸记忆,一段段与光阴有关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 曹雁南 通讯员 王成 高宪龙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