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今天(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强调了粮食、营养和健康对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生态系统的依赖关系。对农业来说,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是培育新品种的坚实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


日前,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走进丰台阳光瑞禾农业园,探访种在这里的北京老口味蔬菜。


北京刺瓜。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冰封30年  第一个被唤醒的“苹果青”


成熟的“苹果青”西红柿表皮粉嘟嘟的,摸起来软弹细滑,吃的时候要留神,一口咬下去,必定果汁飞溅。沙糯的果肉伴着酸甜的汁液冲击着味蕾,西红柿特有的香氛已经触达记忆的最深层,没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记者在丰台阳光瑞禾农业园蔬菜大棚里品尝老口味西红柿的时候,新一轮京味蔬菜种植已经全面铺开,除了大棚种植的可以采摘外,采取露地种植方式的,还要再等一个月。


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农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产蔬菜品种逐步替代了北京地区的原产蔬菜,大量“京味”特色的农产品悄悄退出了市场,北京刺瓜、核桃纹白菜、心里美萝卜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当家菜变成了濒危特色农作物品种。


伴随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挖掘、挽救“京味”农产品的工作也陆续启动。


为了找回这些老菜种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像寻宝一样,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一直找到农家菜地,陆续回收地方特色农作物品种8类蔬菜5类粮经作物(大豆、小豆、绿豆、玉米、谷子),共计215份。


“苹果青”西红柿。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其中,一种叫“苹果青”的西红柿中就是从一位老把式家里的冰柜里找到的。


老北京特色蔬菜品种示范推广项目负责人池秀蓉告诉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这位老把式名叫王振林,家在丰台区卢沟桥菜户营村,从事蔬菜种植60多年了。看到老北京传统品种即将流失,细心的王振林开始注意保存种子。


“种子的保存是个精细活,难度大,搞不好,种子就白留了。”池秀蓉告诉记者。当年,王振林家没有电冰箱,种子晾干,放进小纸袋,做好标记;后来有了冰柜,就将晾干的种子冷冻起来,每存放几年,王振林都会拿出来重新繁育一次,“这样可以保持种子的芽率和纯度。”池秀蓉说,“苹果青”番茄就是这样冰封30年后被“唤醒”的。


在王振林的“土法”种质库、中国农科院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北京绿金蓝种苗公司,连续找回一批“京味蔬菜”种子。


此后,这些种子春天在北京,冬天会去海南,进行加代扩繁,繁育种子。这期间,农业专家还对不同作物进行农艺形状、商品经济形状、营养品质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价。历时多年,陆续完成番茄、茄子、玉米等作物的提纯复壮,拥有了稳定的种子数量。从2016年开始,“京味蔬菜”推广种植工作在京郊一些知名的观光采摘园、农庄陆续展开。


“苹果青”西红柿。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放心吃 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


记者在丰台阳光瑞禾农业园看到,这里除了“苹果青”,还有北京刺瓜,九叶茄等品种。记者到访当天,遇到正在采摘的张姓市民,她告诉记者:“周末常带孩子、老人过来摘菜,这里的黄瓜味浓,虽说10元一斤的价格不便宜,但是吃着放心。”


阳光瑞禾农业园负责人邓颖杰告诉记者,他们除了种植种子管理站提供的“京味蔬菜”,还要负责收集消费者的反馈意见,报送产量、销量等数据。


“今年筛选了10个种植基地,都是对老品种复种工作高度认同,并对蔬菜种植有热情的基地。”池秀蓉告诉记者,蔬菜种植对田间管理精细化要求极高,除了执行无公害种植标准外,还必须勤于修枝打理。“就像过日子一样,棚里收拾干净了,控制好温度、湿度,植物就不爱生病,果实口味也会更加纯正。”池秀蓉说。


老把式隔几天就要拾掇一遍秧苗,保证果实品质。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记者在种有“苹果青”的地里看到,菜把式手拿剪子,准确而迅速地剪掉滋生出的旁枝,一些“体型”不够完美的畸形果,尽管已经长到鸡蛋大小,也会被剪掉,从而确保养分供给那些健康的果实。就这样,每根秧苗都要逐一“伺候”,结出来的果实有“菜味儿”。


“京味蔬菜”的回归,不仅是对老口味的怀旧,体验味蕾上的“乡愁”,更是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北京都市蔬菜种植业整体升级的一次检验。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牵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