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已经迈入不惑之年的付永、柴现恩、张详威不会想到,在这样的年纪,没有偶像级的颜值和才艺,竟然也能成为“爱豆”,各自坐拥40万粉丝,甚至在海外都有了知名度。而这一切的原因与时尚、文艺几乎毫不沾边,只因为干货满满的种植技术。与农户们打了多年交道的三个人,眼瞅着农人由于普遍缺乏专业知识而面临的困惑,靠着教人种菜的小视频,收获了人生中意外的惊喜和成就。


阳台种菜。图片来源:“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头条号截图


记者改行当农户 “铁三角”志趣相投


在今日头条平台上“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的粉丝接近40万,而且三位核心创始人都拥有各自的头条号,每个账号超过40万粉丝,“付老师”付永的头条号粉丝超过60万。“甘蔗高产,农户要这样去施肥,不但糖量高,关键还省钱” “种植花生,增产不能单靠3遍药”,靠着讲种植技术,团队中每一个视频和文章的阅读量轻松过万。团队创始人之一的柴现恩告诉新京报记者,从没想过这么一件“捎带手儿”的事,能够帮助到数以万计的农户朋友。


西瓜视频中,柴现恩讲解西红柿种植技术。视频截图


运营账号两年后,柴现恩跟记者讲述,最初接触头条号的创作算得上是偶然,而凑齐如今的“铁三角”,靠的是更早的缘分和运气。就比如谁能想到,早在16年前,自己还是一名记者。


2003年的时候,柴现恩只有二十六七岁,是河南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他回忆,因为工作报道的方向与农业有关,感觉到农业发展前景的优势,加之朋友的影响,便毅然辞了职。“当时啥也没顾,就一头扎进来,开始从事病虫害的防治。虽然没什么基础,但觉得既然是自己喜欢,想做成一个事业,就没有想那么多。”


被问到转行16年里遇到的坎儿,柴现恩短暂想了一下,只觉得自己足够幸运。在与朋友建起农药厂工作7年后,柴现恩逐渐感受到虽然植保技术离不开农药和杀虫剂,但蔬菜和粮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10年,因为同在一个圈子里,有着共同关注的话题,也就是这段时间我和付永及张详威凑在了一起。他们一个是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农业技术专家,一个是运用肥料非常有经验的园艺师。”柴现恩说,当时三个人几乎没有考虑过能够互相弥补各自在技术领域的空白,但就是因为志趣相投,组建了种植基地,开始真正成为了一名“专业农户”。


“付老师”付永讲解如何防治小麦蚜虫。视频截图


创始人之一张详威分析阳台种植技术。视频截图


在平台发布视频文章 让更多农户受益


柴现恩说,2010年,考虑到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铁三角”团队共同投身了种植业,“做植保技术服务的时候,其实是离不开化肥农药的。”柴现恩认为,关键在于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用量的把控。


“那几年我们和种植基地周围的农户都有走动,其间就发现他们在种植上其实存在很多问题。”接触的种植户多了,团队三人都会发现,许多农友的种植方法实在太过于传统,在专家眼里能够轻松解决的问题,农友们往往因为不了解技术,而处境变得尴尬。“像种植黄瓜,一亩地复合肥一用就四五袋,而我们一般只会用一袋,从产量上看,基本没有区别。”柴现恩说,农民们不知道在什么生长周期用多少肥料,往往是他们“事倍功半”的原因。


在柴现恩看来,自己所接触到的许多农户在种植中都存在认知误区。以化肥的使用为例,种植者在最初的年代可能并不信任化肥,使用起来谨小慎微,但是在后来发现化肥可以提升产量后,便大手大脚,“增加化肥用量既无益于蔬菜,也浪费了种植者的成本。”


柴现恩发现,农户们接触到的专业知识其实很少,大部分依靠的还是代代相传的经验。但问题是,这几十年里土壤、气候,乃至技术都在发生变化,更何况这其中很多的经验是错误的、过时的。“由于常给当地农户去讲课,后来就有媒体报道过这件事,2017年有一个记者说,其实可以在平台中发布视频和文章,这样会有更多的农户受益。”


“农户们会在网上学习种植技术吗?”这是三人最初的疑问。团队三人没想到,两年时间里,这个问题不仅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还让团队视频走入了国外华人农户的视野中,一路火到了俄罗斯、非洲等地。


幼苗破土。图片来源:“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头条号截图


在非洲怎样种青菜?教人种菜火出国门


2017年底,团队收到来自俄罗斯的问题,柴现恩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会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当时自己的兴奋。“从来不敢想团队的视频能够被国外的网友看到,更从来不敢想自己真的能够帮助到他们。”柴现恩说,曾有非洲的华人农户因为种植耐热青菜屡屡受挫而向团队求助,“所谓耐热也是针对相对高温的情况,所以当时我们建议他们种植更为喜热的葡萄来遮阴,这才解决了难题。”接触的多了,在团队看来国内外种植者所面临问题的难点几乎相同,“他们的种植经验几乎都来自传统的种植技术,但气候土壤的变化,往往是他们所考虑不到的。”


柴现恩回忆说, 2017年之前,自己还从来不知道个体用户也可以在今日头条的平台上发表原创的内容。由于他分享的内容都是“水分全无”的干货,直面农户们最疑惑的问题,详细到农药配方、用量,原本只是想在空闲时捎带手科普蔬菜种植,三个人却在每条视频超高点击率以及每天百余条求助私信中,收获到了计划之外的成就感。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不少东西。”曾经有农户询问膨大期的西瓜马上成熟,但是却打蔫了,此时该不该浇水。“我当时想那肯定不能浇,要不然西瓜容易裂口,而且甜度会下降。”柴现恩说,这个貌似很简单的问题,团队三人讨论时却出现了观点不一的局面。于是三人又连忙向农科院瓜果研究所的专家请教,这才学得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回答农户问题的时候,受益的并不只是农户,我们的技术和经验也在这过程中有了提升。”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