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 图/新京报网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印度总理莫迪提议在日本大阪G20峰会期间举行中俄印三方会谈。这一倡议是印度总理在比什凯克出席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提出的。

 

不过,目前尚未看到中俄关于此倡议的官方回应消息。

 

在当下美国与中俄印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关系,美国单边主义大棒对世界经济体系的破坏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中俄印可能举行三方会谈的倡议值得关注。


中俄印都位列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之列,在金砖国家组织、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有成型的合作模式,在G20峰会期间举行会谈也有惯例。


去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G20峰会期间,金砖国家领导人和中俄印领导人也分别举行了非正式会晤。


可以预见,如果在日本大阪G20峰会期间举行中俄印三方会谈,将在国际社会释放出比以往更强烈的信号,甚至如俄罗斯分析人士所言,有可能发展成为重大政治事件的先声。


一、中俄印有走近的需要


虽然中俄印之间战略目标不尽一致,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在当下,中俄印三国都是美国单边主义政治瞄准的目标。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科技前沿战还没有解决,俄罗斯自克里米亚事件以来则遭遇了多轮美国制裁。日前,美国国会又提出要对俄罗斯债券下手。有美国议员称,这将是“地狱般的制裁”。


俄罗斯债券有较高收益,是目前俄罗斯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年以来,投资者对俄债的持有量就增加了2720亿卢布,其中外国投资者占了三分之一。


为了应对美国可能实施的新制裁手段,俄罗斯财政部已经加快了债务融资力度,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储备。


印度在“美国优先”主导的移民留学政策中,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受害国。日前,美国又突然终止了给予印度的普惠制贸易地位,印度已经宣布从6月16日起对29种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商业冲突和经济制裁,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操作手法完全违背了国家间处理关系的原则。


美国站在裁判者的位置上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对于中俄印这样既有全球视野,又对主权强烈敏感的大国来说,显然不能接受。


▲特朗普。 图/新京报网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全方位施压,中俄印强化合作并不奇怪。欧盟在安全、能源等领域也是这么做的。


二、提倡多边主义势在必行


那么,如果中俄印举行三方会谈,将会做些什么?


其实有案可循。过去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多边平台,中俄印就曾多次发出支持多边主义、改革国际经济秩序、维护共同利益的呼声。


在IMF、世界银行改革问题上,三国的合作取得过显著成效。如果中俄印在大阪举行三方会谈,牵制美国单边主义,肯定是一个重要目标。


维护自由贸易原则,维护多边主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一贯主张,也符合多数经济体的利益。


美国单边主义已经在许多领域动了许多经济体的奶酪,没被动奶酪的也大多心怀不安。以G20为例,不仅是中俄印,欧美主要成员国几乎都曾遭遇美国的各种关税威胁,都被要求签订“城下之盟”。


除了关税威胁,还有规则抢夺。比如今年2月,美国就向WTO提出改革方案,要求未来的贸易谈判应当拒绝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G20国家,以及占世界贸易0.5%或以上的任何国家提供特殊优惠待遇。


美国单边主义已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形成普遍威胁。制衡方法只有提倡多边主义。中俄印就多边主义发出更强音,可以吸引更多经济体加入朋友圈。


三、能源合作有条件率先突破


除了牵制美国单边主义,中俄印在扩大共同利益方面可以做得更多。


比如能源问题。在美国禁运伊朗石油出口的情况下,拓宽石油进口多元化渠道,是中印这样的石油需求大国的必然选择。


中印在石油进口方面已经有过建立价格联盟的尝试,目的是防止石油输出者哄抬价格。而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有所进步,中俄印的能源互补变现的几率比以前大了许多。


此外,俄罗斯为规避美国制裁带来的金融风险,这几年一直在去美元化,中俄印以非美货币进行石油交易不存在太多的技术性障碍,特别是中俄之间,货币互换规模已达万亿元卢布。俄罗斯运行的是"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和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不需要依赖美国控制的“SWIFT”国际支付体系。


除了能源合作有条件率先突破,中俄印在科技方面也可以加强互补。中俄印在科技领域各有优势,中国的科技产品需要俄印的市场份额,而俄印在一些科技项目上也有优势。


而且,无论中俄印在能源、科技还是其他领域做大蛋糕,并不是排他性的。其他国家也可以复制。像欧元与人民币的互换水平也很高,欧洲的科技优势也可以化为市场蛋糕。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过去不大引人注目的G20各成员国抱团取暖,一跃而起,逐步取代了过去G7的地位。


今天,面对“美国优先”的威胁,G20确实又到了需要抱团取暖的时候了。如果中俄印之间的进一步合作成为G20再次团结合作的先声,那么确实有望成为重大的政治事件。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王言虎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