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800米的樱桃长廊上,游客已经不多了,除了树顶少量的樱桃还挂在树枝上,几乎所有够得着的樱桃,都在刚刚结束不久的采摘节上被采摘一空;更远处的杏树,树枝也差不多空了。从6月1日到6月9日,这座位于丰台区魏各庄的采摘园,接待了2万多人,如果除去工作日,在六一和端午节总共五天的假期中,每天大概接待四五千人。

 

相对于往年每天只有百十人的境况,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的,甚至超出了采摘园的接待能力。高峰期的时候,快餐卖完了,餐饮部临时增加了削面,光面粉就用了五六十斤。9天采摘节,5天高峰期,包括餐饮在内,营业额有70万元,而往年全年的收入也不过200多万不到300万元。在北京郊区,办一场采摘节很容易,依托大都市庞大的消费群体,几乎每天都有花样百出的采摘活动。但怎样才能办一场成功的采摘节?即便是办采摘节的人,可能也说不清楚。

 

采摘园里的樱桃长廊。受访者供图

 

曾经勉强经营的采摘园

 

魏各庄采摘园是北京早期建立的采摘园之一,也是北京最早通过有机认证的采摘园之一,曾经站在北京休闲农业的潮头。

 

随着都市休闲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许多大城市周边,大量采摘园快速兴起。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网站上可以查到,仅樱桃园一项,全市通过安全认证的,就有近百家,杏、李、蓝莓、桑葚、无花果等小果类采摘园有20多家,梨采摘园60多家,葡萄50多家,桃70家……

 

采摘行业快速扩大,使得周末休闲采摘成为时尚,但另一方面,经营模式单一,采摘品种同质化,缺乏品牌概念和营销手段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采摘行业的发展。更多的采摘园,在同质化竞争中艰难生存。

 

魏各庄采摘园也是其中一员,在2018年之前,这里一直都是勉强经营,许多设施还是20年前建成的,此后一直没有系统的修葺和更新。往年樱桃熟了的时候,都两三块钱贱价处理了,杏有三分之二掉在地里烂掉了。

 

2017年8月,北京市统一部署的“大棚房”整治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盖子。官方数据显示:这场在全市范围开展的问题大棚集中整治,排查16.9万栋大棚,清理整治“大棚房”150宗、问题大棚7887栋。

 

2018年6月,北京再次启动“大棚房整治”行动,到2019年3月底,北京市各区上报“大棚房”问题整改完成数为3378个、面积1455.5亩。

 

而这些整改的大棚房,有不少其实最初是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初衷建设的。魏各庄采摘园中,没有大棚房,但硬化路面积超标。按照整改要求,要拆除超过标准数量的硬化路。

 

硬化路拆完了,采摘园也变得七零八落,更加萧条和破败了,几乎没有人还有信心继续经营下去。

 

“还是要搞休闲农业”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全市生产总值为30320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96.8亿元,不足1%。

 

事实上,主要靠依托大都市发展,即便在农村内部,农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降低。以魏各庄为例,除了采摘园,没有其他任何产业,村里林地多而耕地少,一位在采摘园工作的村民告诉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他们家只有一亩多地,种玉米几乎不赚钱,村里福利不错,家里的生活得靠打工等其他来源支撑。

 

“北京有农村,但已经快没有农业了”,这是一句经常被人提起的话。其实,这话并不准确,在大都市,传统型的农业确实在逐渐消失,但新的都市型农业正在起步。

 

数据显示,在2018年,北京新型农业发展稳定,全市观光园、民俗游总收入分别为27.3亿元和13亿元。

 

采摘园其实也是新兴的都市农业,但单一的采摘园,消费者来去匆匆,无法实现观光、休闲的需求,采摘园也就无法真正留住消费者。

 

真正的休闲农业,绝不仅仅是采摘。

 

2018年4月份,魏各庄村第一书记曹雪峰参加了一个“休闲农业”的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改变了他的想法,回来后,他决定重整村里的休闲农业。

 

“在城市里,400亩的采摘园其实很难得,肯定有发展的空间,问题只是究竟该怎样去发展。”曹雪峰说。

 

村里没人擅长做休闲农业,但事实上,村里很久以前就想把采摘园重新做起来,但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几番思考之后,曹雪峰觉得,专业的事情,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

 

于是,曹雪峰找到一家策划公司,为采摘园重做规划。

 

以前栽的果树当然不能砍掉,建好的大棚也不可能推倒重建,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可以操作的空间——在樱桃树之间,建了一条800米长的樱桃长廊;拆掉硬化路的地方,铺上了草坪;大棚的外观,也可以改造;园区的内外墙,也可以艺术化,墙上布置了3D画,供人们拍照,在边角地设置了微型景观……

 

墙上的3D画,可以供人们拍照。受访者供图

 

让人们在这里玩一天

 

改造需要成本,前前后后,村里投入了100多万元的改造费用,而想要收回成本,就要把人们吸引到这里,并且在这里停留更久的时间,而不是摘了水果就走。

 

进入采摘园大门,直接看到的就是800米长的樱桃长廊,拱形的架子上,有垂落成片的粉色假花,架子外,樱桃枝叶遮住了天空,树枝稀疏的地方,则以油纸伞点缀。

 

长廊的两边,有甬道通向不同的区域,桃、杏、番石榴、葡萄……每个甬道边上,都有樱桃、苹果、桃等水果的模型。

 

长廊的尽头,是一片鱼塘,原本承包给村里人养鱼,但因为效益不好,已经荒废了很多年,如今,这里被重新注满水、放入锦鲤,鱼塘边上有鱼食出售,供孩子们投喂。

 

再往前走,是一个建在林地里的儿童乐园,各种游乐设施散落在树林里,节假日时,一家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好玩的东西。

 

一家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好玩的东西。受访者供图

 

改造快完成的时候,一件意外的小事,让曹雪峰觉得,这一次或许真的能成。当时,两位路过的大妈看到园子里的景色,想要进去拍张照片,但园子还没有开放,不能进人。其中一位大妈问,“门票多少,我们买票进去拍照”。最终,两位大妈真的买票进去拍了几张照片。

 

曹雪峰觉得,都市农业,最重要的是休闲功能,“人们来了,不是摘点儿水果蔬菜就走,而是留在里面,里面有他们想玩、喜欢玩的东西,这才是休闲农业”。

 

400亩并不是很大,而且每个季节成熟的瓜果蔬菜是有限的,所以采摘的人,可能只需要去很小的一个区域,但游玩的人不一样,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游客。

 

创意是休闲农业的基础

 

废弃的拖拉机上,拴上红绸子,就是一个可供拍照的景点;原来的猪圈、鸡圈,改成了儿童游乐场,在里面可以玩现实版“愤怒的小鸟”;辣椒地边上,插上了一块牌子,上面是关于辣椒的介绍……

 

对于采摘园的布置,曹雪峰说,“要留住客人,关键是要有想法”。

 

采摘节带来的游客,终究会随着时间减少,曹雪峰觉得,未来最重要的,是建立完整的节假日休闲体系,让人们每个周末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采摘节不可能天天办,一年也就那么几次,草莓、樱桃、葡萄成熟的时候可以办,但平常怎么办呢?”

 

对一个“休闲农业园”来说,持续的消费能力,才是健康发展的基础。

 

400亩地的水果蔬菜,远远无法支撑持续的消费,“农业休闲,采摘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个项目,好玩的东西,其实很多”,曹雪峰说。

 

采摘园的樱桃长廊两侧,陈列着许多展板,上面都是“有机农业”的宣传内容,园区里也能看到许多类似的展板,这就是曹雪峰设想中的项目之一——农业科普。

 

采摘园内也有农业科普。受访者供图

 

作为北京最早通过有机农业认证的采摘园,魏各庄采摘园有不少有机农业生产的经验。村里有大片的林地,把林地中的落叶、鸟粪等收集起来,发酵腐熟之后,就是现成的有机肥料,多年在采摘园里工作的村民,也能聊上几句有机农业的话题。

 

曹雪峰还打算进一步开发儿童科教娱乐的内容,“城里的孩子们,很少有亲身接触农业生产的机会。我们的采摘园在市区,开车或者坐公车都很方便,完全可以提供更多面向孩子的农业体验和休闲服务”。

 

都市里的农业新模式

 

一次采摘节的火爆,远远不足以证明休闲农业的成功,但至少给曹雪峰他们提供了很多经验。

 

“关键是怎样持续发展的问题,还是要发展周末休闲,采摘是有季节性的,但休闲娱乐没有,随时都可以,而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里,找到更多好玩的东西。”曹雪峰说。

 

曹雪峰到魏各庄村做第一书记,一年半中,他做了许多事情,但最大的工作,就是重整采摘园。不过,他的任期已经快到了。未来,魏各庄村的“休闲农业”还能继续发展吗?

 

“第一书记现在是长期政策,我走了,可能还会派新的第一书记来,而且,我本身的工作单位也在丰台,以后也还可以帮村里做事情。不过我想,最重要的并不是谁来做,而是建立都市农业的观念。”

 

在都市里发展农业,需要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曹雪峰说,“首先要有想法,其次,要把想法变成现实,还需要专业化的手段,这是现代生产的特征”。

 

“有人觉得电商销售不错,其实我们这种城市里的农业,并不太适合电商,一来水果蔬菜不易运输,会造成很多纠纷,二来我们本身就在城市里,从市中心开车,一个小时也就到了,自己带回去也不麻烦。”曹雪峰说,“做休闲农业,卖农产品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休闲、体验,人们来这里,可以休闲娱乐,孩子们可以放松,接触大自然,同时还能受教育,自然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那时候,农产品的销售还是问题吗?”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