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快递。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6月24日,美国联邦快递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已经在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起诉美国商务部。理由是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条例》(“EAR”)给美国快递业和航运业造成了不可承受的负担。

联邦快递质疑,《出口管制条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规定,要求美国商务部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是本届美国政府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以来,第一家不再采取游说手段,而是直接用法律手段以图摆脱困境的美国跨国企业。

联邦快递的反击,与其陷入了被两头夹击的困境有关。一面是指向不明确的“EAR”,一面是来自中国的压力,迫使联邦快递不得不自我救济。

一、最后一根稻草

5月底时,联邦快递“误投”华为4个包裹到美国的事件,直接导致联邦快递在中国的业务受阻,公司市值也有所缩水。

面对困局,联邦快递采取的是普通的危机公关手段:一方面勉强遵守美国商务部的《出口管制条例》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向中国市场道歉。

联邦快递期望用这种比较经济的做法摆脱困局。而美国杂志PC Mag(全称PC Magazine ,美国著名的IT杂志)则打破了联邦快递的幻想。

PC Mag在上周五透露,他们在英国伦敦的编辑部曾委托联邦快递将一部华为手机寄到美国纽约的办事处。这是一种明显的试探行为,要测试的是美国企业遵守“EAR”的程度。

PC Mag跟踪订单信息发现,这部华为手机从伦敦起运,顺利到达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停留了5个小时后,又被运回了伦敦。

联邦快递在包裹上附了一张标签,上面写着“由于美国政府的原因,联邦快递退回包裹”。

这件事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再次引发了舆论对联邦快递的猜疑。联邦快递既经不起这样的信用透支,也经不起美国媒体的考验。

由不得联邦快递,他们只能选边了。

二、不想做“美国商务部的警察”

联邦快递选择的是挑战美国商务部。究其原因,是相互冲突的美国法律法规把他们逼到一个尴尬的境地。

根据《出口管制条例》新增的相关条款,联邦快递和其他有航运业务的公司,需要了解所有货物内容的来源和技术构成,以及它们是否符合“EAR”。

联邦快递每天的业务量是1500万个包裹,业务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人员其实没有充足的精力与能力,来分析判断所有包裹里的产品是否符合美国法律要求。

假如联邦快递严格按照“EAR”行事,效率会下降不少。而擅自拆开包裹并不小心毁坏了产品,更要遭重罚。

而如果某家公司不执行“EAR”的规定,同样会遭到严惩。

联邦快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史密斯在与福克斯新闻连线时叫屈:“即使我们有出色的计算机系统和合规投资,也不可能履行要求。我们不能成为美国商务部的警察。”

史密斯强调,“我们不认为这些法规是基于法律的,我们希望商务部能够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消除把我们当成警察的要求”。

“这是美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直接结果。”史密斯的总结肯定是发自肺腑的。

▲图片来自华为官网。 

三、美国政府与企业之间裂痕加深

虽然联邦快递把诉讼准星对准了《出口管制条例》相关条款,但至少短期内不可能达到撤销条款的目的。

美国《出口管制条例》就是著名的出口禁令,由美国商务部下辖的工业和安全局负责管理。在条例的第15章第774部分,列有受控制的商品分类列表,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大棒之一。

《出口管制条例》的运行方式大致是,被美国列为恐怖主义名单的国家和地区,民用和商用产品也禁止出口,除非有许可证;政府销售的受限加密产品,需要许可证;被美国商务部列进实体名单、被美国国务院禁止贸易名单、被美国财政部特别指定的个人和实体,也将被禁止出口。

华为属于被美国商务部列进实体名单的这一类。

从《出口管制条例》的运行方式看,政治考量占不小的比重。

这不是联邦快递能够挑战的。所以联邦快递选择以法律冲突为突破口,推动美国商务部对快递等相关行业能够有所妥协。

不过这条路短期内很难走通。《出口管制条例》打的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旗帜,变动可能让政府形象受损。

不过,联邦快递的起诉不仅显示了《出口管制条例》非市场化的一面,同时也曝光了美国企业在《出口管制条例》下的困境。

不仅联邦快递深陷其中,实际上UPS、谷歌系统、高通等一系列美国跨国企业都是如此。他们一方面声称遵守商务部实体名单,另一方面说不会中断和华为的“一般业务”。

但是这种模糊处理的方式持久不了。假如其他媒体像PC Mag一样,根据不同行业特征用各种方法考验相关企业,谁都有可能陷入联邦快递的困境中。

从对市场份额缩小的担心发展到对自家规则的担心,这显示美国四处点燃的贸易烽火,不仅加深了美国与其贸易伙伴的裂痕,也加深了美国政府与美国企业之间的裂痕。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王言虎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