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撒烤茶。摄影/邢乐

  揭秘海拔2000米乌蒙高原云岭深处的烤茶文化,毕节当地已发现的古茶树超10万株

  非要准确描述毕节古茶的属性,只好借用博尔赫斯的句子:同时是一头公牛、一朵玫瑰、一场暴风雨。古茶是时光和自然的双重锻造,在北纬28度以南的乌蒙高原云岭深处,古茶树历尽春秋依旧遒劲,更完好地保存了古老的烤茶文化。而据毕节当地介绍,这样的古茶树已发现超过了10万株。

  从70年老茶馆到700℃烤茶

  一筒百年老茶,在香港能拍出港币2632万的天价。而在1300公里以外的内陆腹地,古树茶演绎人间的方式决然不同。贵州毕节,倒天河畔老巷,70年的杨家老茶馆依旧嘉客满庭,“大杆杆茶”拥趸无数,一碗茶2块钱,无限续杯。

  这种别致饮品,由当地原生古茶树土法炒制而成,混合茶叶、茶梗、茶果,滚烫的开水浇下去,第一泡茶味犹淡,第二泡和第三泡就显出不一样的老劲来,拨开茶沫,浅啜龙吸,鼓动双腮,顿时唇齿留香,遍体生津。

  老茶馆里的耄耋老人透露了毕节古茶的秘密:乌撒烤茶。乌撒,即毕节市威宁县的古称,位于贵州西部边陲的乌蒙山区,煮茶时炭火的温度需达到700℃,是以彝族居多的多民族的聚居地。源于古夜郎时代的乌撒烤茶,是这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茶文化,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乌撒烤茶有一种古老的茶艺名叫“乌撒八步”,藏在鹤舞草海的威宁海拔2278米的香炉山上。一缕瀑布从断崖跃空而起,在海拔2275米的茶园里,人们围坐火塘,犹如穿越到史前时光。

  起头是“夜郎布阵”,火盆、炭火、砂罐、茶杯等器具一一列阵;第二步则是“奢香沐火”,玉手炭堆烘罐,自有风情万千;第三步“鹤舞高原”,老茶入罐,香气四溢,黑色茶罐上下翻飞,与雪白的炭堆相映生辉,有如黑颈鹤舞;第四步“凤饮龙泉”,悬壶高冲;第五步“草海飞雪”,茶水沸腾,茶沫如雪飞散;第六步“落隐煨茶”,黄昏时分,烤茶共火云一色;第七步“布摩施法”,出茶分杯,播撒甘露;第八步“索玛奉茶”,茶慰风尘。

  2005年,威宁中水汉墓群鸡公山文化遗址,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的陶罐如今静静地安放在博物馆,和毕节匠人廖亮清按照传统方法烧制的砂罐并无二致。这是比窑烧工艺更为古老的堆烧工艺,从5000年前穿越而来。

  清池贡茶传承人的技艺

  毕节古茶明清时即已闻名遐迩,其中,毕节金沙县的清池贡茶制作技艺,作为毕节唯一的茶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好地传承下来。

  罗家在清池回龙湾世代居住,传家有三宝,“唯读唯耕唯制茶”。78岁高龄的罗家志,正是清池贡茶第八代非遗传承人,声如洪钟,着长衫而白布包头,一站到炒锅前便眼中有光,手掌翻飞有如武林宗师。

  毕节古茶是包括古茶树生态资源、独特制茶工艺和原生态饮茶方式于一体的古老传统,据说当时进京贡茶,还要配上当地的山泉一同奉上。

  清池贡茶工艺,包括毛尖和杆杆茶两个部分,古茶为料,工艺独树一帜:比如会用木棍或石棒在平滑石板上搓揉茶叶,甚至是将茶青放到石臼里挤压搓揉。

  罗家志老人逐一诠释贡茶技艺:巳时采、骑火炒、均揉之、焙之快、陶罐藏、山泉煮。炒茶前后三道火,必须精到把控。第一道武火“杀青”,放进簸箕凉冷,从轻到重搓揉;第二道文武火“收汗”,双手搂起茶叶往上抛,让热气散发,感觉80%干后,竹箕摊晾回润,揉捻定型;第三道微火定香,提毫,摊晒,收进阁楼,交给空气和时间,暗自改变茶性,数月后取出,再次入锅提香,老砂罐烤香,冲以滚水,顿时茶泡翻滚,奇香四溢,汤色黄亮。

  在山野农家,如果运气好,还能遇到柴火煮玉米的水,用来冲茶,更具山野风味。

  古茶原乡茶树超10万株

  西南高原的万壑千谷,为古茶树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所。毕节地处川黔滇三省交界,正是野生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区域,紧邻发现唯一茶籽化石的贵州晴隆。

  据了解,野生大茶树基本集结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毕节地区地处古茶原生地核心区域,正是古茶资源宝库的重要单元。这里已经发现的古茶树超过10万株,多为秃房种,尤其珍稀罕有,分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分布极为广泛。古茶树蓬勃之处,大自然极微妙地构建了复杂的生态平衡,无须人力介入,所制茶品条索紧实、汤色明亮、香气丰富、味浓耐泡,兼具了小叶种的高扬香气和大叶种的醇厚茶味。

  2014年评比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毕节独占两席,纳雍水东乡姑菁村和金沙清池镇双双入选。2016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向毕节市七星关区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荣誉称号。

  2013年对毕节古茶树的普查发现,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茶树有120余株、500年以上的有2500余株。从金沙县清池镇大坝村、源村镇石刘村、石场乡构皮村、桂花乡滥坝村、岩孔街道箐河村、后山镇天灵村、岚头镇三桥村,到大方县果瓦乡,再到毕节金海湖新区竹园乡海马宫村,直到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以及纳雍县水东镇姑箐村,织金县绮陌街道中坝村杨家湾组、中寨乡石丫口村和沙坝村,以那镇五星村,都有古茶林的身姿。

  清池镇阳波村,一棵大茶树耸立山间,测定树龄超过2000年,树高13米,主干胸径58公分,树冠覆盖面积48平方米,至今每年都还能采摘上百斤茶青。大唐最负盛名的孤儿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盛赞贵州古茶的美好,《续茶经》亦有记载:“威宁府茶出平远,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

  古茶的追随者们

  清池贡茶传承人任希鹏至今记得,他大学毕业后,炒出的第一锅茶成了向同事表达善意的礼品。“茶盐米豆,在我们这里是最重要的四件东西,无论是人情往来,还是重要仪式。”

  漫山遍野生长的古茶树,记录了村子里的所有重要记忆。或者可以说,村子其实是在古茶树的怀里长出来了。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回味悠长,有许多人因为古茶的动人心魄,选择追随古茶。金沙县源村镇至今流传着名士张功锡的传说。他看中了漫山遍野的野生茶,决定来此定居,三代经营茶叶,成了百万巨富。

  而在纳雍县姑箐村,宋安品是宋氏家族因茶而迁的第十代。纳雍姑箐村,因存有众多小乔木型古茶树而闻名。站在一株一千六百多年的古茶树下,四周草木莽莽,丛生如海的青蒿,高大的漆树、枫香树,漫山遍野不知名的野花,混合出神秘而悦人的香气。村民王鹏从树上摘下几片嫩茶递给我们,放进嘴里,丰茂自在的野意顿时席卷而来。这滋味层次极为丰厚,比苦味和药味的集合更加浓郁,更具标志性的是若隐若现的幽兰香。

  在海马宫村村主任简永康家中,依旧悬挂着乾隆年间先祖简贵朝的得中解元时所刻的牌匾。他说,简氏一族,同样是为种茶,迁居到海马宫村。简贵朝为乾隆年间举人,入翰林,历任文登知县、礼部清吏司主事、国子监祭酒,工书法。而他的后人简永康,忠诚地传承着海马宫贡茶的制茶工艺。

  古茶与人的感情是如此复杂纠葛。在最艰难的时节,有人选择伐树种粮,也有人坚持传承。不论如何,古茶是这片山野心底最柔软的香气。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 通讯员 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