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一川)2007年11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河南驻马店农民张全收被授予了“三农研究创新奖”特别奖。他穿着一身挂满各类奖章西装走上了领奖台,活像一个功勋卓著的军中将领。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受访者供图


而他确实有一个“司令”的外号——张全收的公司里,有一两万农民工,就是他的“兵”;以前每天带着小喇叭,操着河南口音训话的他,就被叫做了“农民工司令”。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向他手下的“兵”训话。受访者供图


2000年前后,在深圳的张全收开始做起了“劳务租赁”的生意,把河南的农民工收拢在自己的公司里,集中培训之后,再送到各个工厂务工。工厂不与农民工直接签订合同,而是和张全收的公司签,张全收的公司则负责农民工的各类保障和维权。在2008年施行的《劳务合同法》中,张全收的做法被称为“劳务派遣”。


十几年来,张全收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给农民工带来的劳务收入超过百亿。


金融危机之前,张全收的“劳务租赁”生意已经做得风生水起,那个特别奖因而授予了他。


今年,“张司令”的勋表上,又多了一道——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包吃包住包培训包月薪的“全顺模式”


张全收刚开始打工时才13岁,一路艰辛坎坷不断,家中也几遭变故,直到14年后,想去深圳闯荡,还只能靠乡亲手上借来的170多元钱。到了深圳,睡凉席、吃盐水面疙瘩汤,半个月没见菜和油。这是他至今记得的一段经历。


还有一个地名——“河南省义马市渑池县仰韶镇西沟马岭村”也刻在他的脑子里。那时15岁的张全收跟着村里人去那里的一个砖瓦厂打工,先是等转车睡在郑州火车站,口袋被划了一道口子,仅有的15元被偷走了。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才抵达砖瓦厂,白天干活,晚上裹一床被子就睡在稻草上,时间一长就患上了关节炎。走路时脖子歪着,胳膊也抬不起来。


当地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每天用家里的锅给他煎熬中药,给他做饭吃,义务照顾了他一个多月。三十多年后,张全收辗转再找到已经70多岁的当年阿姨,老人告诉他,当年就是看着他可怜,小小年纪离家在外无人照顾。他拿出一万块钱要给老人,却被老人和她的家人坚决拒绝了。


这两段经历让他至今怀念,出门在外的张全收,也一直尽力帮助身边的农民工。


2000年的一天,河南信阳市的3个打工妹找到张全收,说她们在找工作时,看见有几家工厂竟在大门口挂牌声明“河南人已招满”。这让张全收很是震动。他渐渐注意到,很多老乡被个别企业刁难、歧视,他气不过,开始在自己的玩具加工厂中,专门招来自家乡的农民工。


加工行业全靠订单生存,忙时工人顾不上吃饭睡觉,闲时工人却又没活干。有时其他工厂就会向张全收“借人”,次数多了,他琢磨出这或许是个好生意。


他在平湖汽车站门口立了一个大牌子:“河南人找工作,张全收与你搞合作。张全收的公司,将一流的服务为你承诺:内厂外厂任你挑,不欺不诈信誉高。若是骗了家乡妹,怎对家乡众父老。”张全收一边为自己厂招人,一边把富余的人“借”到缺人的工厂,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后来,他索性全职做起了“劳务租赁”的生意。通过他公司招来的农民工,经过公司培训后,打包送到有需要的工厂工作,工资给付到公司,公司再下发到农民工手上。如果没有安排上工作,公司提供吃住,每天还补助——最早时每天15元,现在随着工资水平提高,已经变为每个月4100元。


这种劳务派遣的用人模式,被学者、媒体用张全收的公司名称命名为——“全顺模式”。

 

爱“兵”的“司令”


从公司派出的农民工小分队中,张全收还会安排一个小主管。小主管不在流水线上工作,专门负责照看农民工的生活,代表公司和用人工厂沟通、维权。如果有小主管不能解决的问题,全公司每个人都有张全收的电话,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最大的“张司令”。


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工资。有好几次,用人工厂跑路了,张全收的公司东拼西凑,最终完整地支付了农民工的全部工资。2008年和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公司很难把农民工派到工厂里做工,但张全收坚持“养着”这些“兵”,一共贴进去了1400多万元。


早年要进入张全收的公司,农民工需要签订一份声明,自愿每个月仅领取300元生活费,剩余由公司代为寄回家中。张全收觉得这是为了农民工着想,因为很多人钱到手了就胡乱花,结果一年下来也攒不了几个钱。


张全收带领大家高呼奋斗目标。受访者供图


此外,那时张全收的公司也没给员工缴纳社保,他给出的理由是短期打工的农民工,大部分社保金无法转移回老家,员工自己不愿意缴纳,“但是长期的员工会买”。


但在公司里,张全收搞了一套“内保”制度,员工每年出一部分钱交给公司,生病、工伤等费用公司承担。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2010年,公司开始按照新规定购买医疗和工伤保险。


这些做法曾经给张全收引来很多争议和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有违法嫌疑。对此,张全收曾在媒体中回应:我凭良心做事,纸里包不住火。


而另一方面,张全收关心农民工、垫付医药费的例子也屡见报端,甚至有些和张全收毫无瓜葛的农民工,也因为他的帮助而获得了生活的新希望。河南文明办的材料中曾称,到2014年底,张全收的公司为伤病员工报销医药费达1200多万元。张全收能叫出他手下好几千号“兵”的名字,对他们的家庭状况也有所了解。


“当时我也为做好事,穷人太可怜了。”回顾自己的事业初心,张全收曾说。


那些把“张司令”也称作“贴心大哥”的农民工们不知道,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帮助农民工,加上公司的压力,几年下来,张全收被诊断出抑郁症,一直用药到2018年6月。

 

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


迄今捐出2000多万元善款的张全收,在小学五年级时,迫使他辍学打工的,却是交不上的2.7元学费。


自己在没文化上吃过的亏,张全收一直耿耿于怀。


2004年,拐子杨村当时的村支书找到了张全收,想请他出资整修破败不堪的家乡小学。听到老支书讲家乡小学的现状,他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那会儿张全收的事业刚刚有了点起色,但账面上只有15万元流动资金。张全收当即拿出8万元,让村支书回村动工,后面六七十万元的费用,他一边借一边挣,一点点攒下来,再寄回去。“全收希望小学”建成后,张全收还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救助失学儿童和在校贫困生。2006年9月,又捐款20万元,建成“朱里全收敬老院”


张全收慰问刚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受访者供图


2008年1月,张全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圆了他的一个愿望。最初,他想当人大代表,是因为在公司经营上屡屡和行政部门产生矛盾,觉得他为农民工、为其他企业做出的贡献,和他所受的待遇极不相配,想找总理“解决问题”。后来,他则想成为农民工的代言人,“为更多的农民工撑腰。”


第一次两会,他带了六条关于农民工和农村问题的提案,和一身奖章一起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之后的两会,他关心的问题也都和农民工、农村相关。


也就在同一年,上蔡县和朱里镇里的领导邀请他回家竞选村支书,不少乡亲也鼓励劝说。11月底的选举,1016选民中有938票投给了他。刚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的张全收,在家乡当上了村支书。


张全收探望慰问村里老人。受访者供图


当选的第二天,张全收就做了三件事:给村里贫困家庭每户发放10斤油、一袋面粉和200元现金;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200元慰问金;替全村2600多人购买了每人20元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村里的基础设施、蔬菜大棚、花木苗圃基地、光伏发电站都在张全收的投资下建成,没有能力出门务工的贫困户留在村中就能务工。


2017年,拐子杨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6993元。


张全收最拿手的劳务派遣也被用在了脱贫攻坚上,除了自己村里850多名村民被介绍到外地打工,河南各地经由他的公司介绍出去的贫困户就有600多户。


他曾表示,转移就业仍是贫困家庭快速脱贫最有效、最持久的重要举措。“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两人务工买小车,三人务工盖平房,四人务工盖楼房。”张全收说。


拐子杨村脱贫摘帽的同一年,张全收在卢氏县成立的河南金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成为了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1465个全国就业扶贫基地之一。


张全收的个人力量这么大,但万一他不做了,怎么办呢?“不可能不做,一定要做下去,干到80岁,只要能干就一定做下去。”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农民工张全收,很喜欢这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另外三首他所钟意的歌曲,也就像他人生经历的写照:《你在他乡还好吗》,《爱的奉献》,《明天会更好》。


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