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基辛格到访北京大学。   图/新京报网

当地时间14日晚,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办的年度晚宴上发表讲话。

基辛格认为,作为具有不同历史感的两个伟大国家,美中两国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和分歧,不可避免。但美中之间的长期冲突不会有赢家。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这将比摧毁了欧洲文明的两次世界大战更糟糕。”

基辛格说,美中面对的课题在于,双方能否对未来形成足够的共同信念,从而避免一场发生于两国间的冲突。

他呼吁,美中两国应该适应竞争共存。他说,“美中关系在开始的时候就存在分歧。然而,几十年来我们已经学会共存”。他同时表示相信,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将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得到解决。

“比世界大战还糟糕”、“适应竞争共存”,是这位96岁的老人讲话的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是晚宴上的吸引眼球的话术,还是基于长年学术经验和外交经验的判断?

为什么说“比世界大战还糟糕”

基辛格拿中美长期冲突的后果与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似乎对中美关系现状和前景感到担忧,但恐怕不全然是这样。

如果中美关系中的博弈性真的已经达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烈度,基辛格又何以对中美贸易争端的前景乐观。

在我看来,基辛格的这番话另有所指。

随着2016年以后新保守主义者、冷战鹰派纷纷占据美国权力部门,美国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估中美关系、增加对抗性的倾向。典型的说法有“文明冲突”“部分脱钩”“阻滞发展”等,而且到了完全不顾忌政治伦理底线的地步。

这股浪潮与基辛格的外交理念相悖。众所周知,基辛格是均势外交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大外交》中曾判断,美国在单极世界里并不更强大,美国也没有比冷战时更能独断问题。

▲《大外交》

相反,权力分散将导致美国的力量减弱。美国过去是欧洲均势体系的受益者,今后也应该接受实力相近的国家建立均势体系,美国在这种体系里最适应。这个体系的目标,是别把与美国实力相近的国家逼到极限。

可以说,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与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并不兼容。“美国优先”重视短期利益,“均势理论”重视构建长期关系。基辛格说中美如果长期冲突“比世界大战还糟糕”,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对中美关系中不断增加的破坏性、对抗性发出的严厉警告。

“适应竞争共存”有可取之处

在指出中美长期冲突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后,基辛格提出了他处理中美关系的方法:“竞争共存”。

相较于美国对中美关系中竞争性部分的强化,基辛格的“竞争共存”说法好得多。既承认了竞争性的客观存在,同时也认为竞争不影响共存。

从中美外交关系的角度看,有竞争但能共存是可以成立的结论。中美关系屡有反复。但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处于历史冰点,在战略上仍处于名义对抗的时候,中美重新建立了关系并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发展到了历史性的高度。

当下中美关系处于变局时刻。能否像过去一样适应“竞争共存”?

基辛格曾经描述过中美外交政策的差异:过去4000年里中国总是处在四面强敌环伺的紧张状态里。对于外国的担忧贯穿中国历史。

▲当地时间2019年9月27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图/新京报网

所以,中国更习惯综合考量,习惯提出概念化的方案,以保证在解决一件事的同时不引发另一件事。美国则在地理上没有强大敌人,也没有综合考量的习惯,总是看着当前的事,只提出解决一件事的方案。

这其实就是竞争共存能力的差异。中国更能从全局出发,找到共存之路,美国则没有共存经验。现实中,在双边贸易谈判、军费开支等事务上,美国连盟友都要强行压制就是证明。

可以说,基辛格强调“适应竞争共存”也首先是对着美国说的。

协调、合作、稳定是不能忘记的大原则

实际上,对于中美之间如何“适应竞争共存”,中国有明确的定义和实现路径。

在2017年4月的中美“海湖庄园峰会”上,中国提出了“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这给如何共存、如何面对竞争提供了原则指导。

不跳进修昔底斯陷阱,是中美关系未来的大课题。做好这道题,就不应忘记双方2017年达成的原则共识,了解中国的真实关切和思维方式,不做出错误的战略预判。

就像基辛格在《论中国》里所说的:“任何人要想理解中国20世纪的外交和21世纪的世界作用,就必须——尽管可能过分简单地——先了解她的历史传承。”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狄宣亚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