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11时50分,工作人员把“客人”的午餐放到大楼门口,再由楼内服务人员送给“客人”,全程无接触配送。

 

新京报讯 2月21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海淀区建立的区级集中隔离点,这里上百位工作人员24小时服务,监测入住者身心健康,并根据“客人”的不同口味提供个性化餐食。

 

海淀区集中医学观察中心坐落在凤凰岭山脚下,由一家拥有独立院落的酒店改造而成。观察中心于1月29日启用,可接收110人。除酒店原有62名工作人员外,中心派驻了包括区卫健委、疾控、公安等多个部门的40余人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医学观察组、医学专家指导组、安保组、后勤组等。

 

2月21日,程洪丹负责调度120接来的“客人”。

 

2月21日10时52分,王小兵警官通知门口的安保一名“客人”即将到达。

 

2月21日上午11时,120急救车送来一名“客人”。


海淀区集中医学观察中心临时党支部书记、工作组组长张海涛介绍,这里入住的都是曾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尚无发热、咳嗽等明显发病症状,且不具备条件在家或医院隔离的人员,如曾与患者乘坐同一火车车厢、接触过确诊病患的医护人员等。

 

排查发现为密切接触者后,经本人同意,将由120转运车送到这里进行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为病毒检测阳性但未达到医院收治标准的人员设专区隔离观察。

 

2月21日14时30分,服务组准备用紫外线灯对房间进行消毒。

 

针对“客人”饮食上的特殊要求,观察中心专门准备了合适的饭菜。

 

工作人员为新来的“客人”准备电卡。

 

2月21日12时4分,工作人员把午餐放到每个门口的凳子上。

 

一名入住“客人”的钥匙想要交给外面家属,工作人员取来钥匙进行消毒后再转交。


为缓解被观察者的紧张情绪,工作人员将他们统一称为“客人”。客房内空调、电视、wifi等设施一应俱全,生活用品等需求由工作组协调解决。“除了不能出门,跟住酒店没多大差别。”一位入住者告诉记者。

 

医护人员每天会通过电话对所有“客人”进行体温、症状监测, 24小时值守,发现异常将及时报告。同时也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适时提供心理疏导。

 

“客人”的一日三餐由专人送餐上门。午餐时间,记者看到每份盒饭都用塑料袋打包成“外卖”送至隔离区门口,再由身着防护服的服务组人员送到每间房门口的椅子上,全部送完后,再挨个敲门提醒。中心还根据“客人”的不同口味提供个性化餐食服务。“有人不吃葱、姜、蒜,有人不吃辣,还有素食者,我们就制作个温馨提示小牌,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让‘客人’更舒服一些。”服务人员说。

 

隔离区每天三次对全楼公共区域消毒,工作人员会指导“客人”每天对客房擦拭消毒。所有生活垃圾均按医疗垃圾处理。

 

“客人”用完的餐盒,先装小袋,再装大袋,最后装箱。

 

每个装垃圾的塑料袋和箱子上都标注日期。

 

医疗人员在另一栋楼里工作。

 

医疗组工作人员。

 

医疗组的各种资料。

 

工作人员回楼休息前都要做认真消毒。

 

新京报记者 浦峰 周依 摄影报道

 

编辑 张英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