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为缓解文化企业受到的疫情影响,北京市正式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8条),共计28条。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部主任,研究员黄斌表示,一个好的政策,要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尽管时间紧迫,但28条考虑周全、应对合理,不仅应急,还着眼于长远,是一个很好的可供分析的政策样本。


黄斌表示,精准的识别问题是政策制定的前提。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可谓“冰火两重天”,线上的文化企业爆发增长,不少产品日活跃用户数(DAU)破亿。而线下的文化企业不少损失惨重,全国院线春节档票房仅有去年的0.5%,书店、演出、展览等几乎全部关闭。面对这样两极分化的现状,必须精准施策,集中精力于需要救助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不仅要兜底救助,更要推动企业自救。


黄斌认为,政策的总原则应该是“保线下,促上线”。“保线下”是指,要帮助那些只能线下、或者以线下体验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挺过这个关口。所谓“促上线”,就是要通过这个政策,帮助能够转为线上但还没转的企业,尽快上线数字内容和服务,提升企业的自保能力,并还能在疫情后获得新的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看,28条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措施,不仅有聚焦在当下的“凝聚共克时艰强大合力”,也有着眼培育企业新竞争力的“培育产业发展全新动能”,可谓两手都硬。


政策得以落实的根本则是方法正确、措施得当。同样是应对疫情,有的企业只是因为突然的冲击影响到业务的开展,一旦疫情过去很快就可以恢复竞争力,甚至经过疫情的锤炼会更有竞争力。对于这一类企业,可以以金融手段为主。现在市场上已经开始有资本开始“抄底”的信号了,这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投贷奖”联动体系、或者信贷补贴、债券融资等措施,可以更好地降低企业风险。同时,也可以像28条所提出的,鼓励和补贴文化企业加快将原有线下的产品和服务转为线上传播、销售,尽快开展生产自救。


另一方面,黄斌指出,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性,不少企业实际上承担了不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市民文化素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职能,本来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才能运营。这样的企业,金融机构往往有心无力,金融措施也会给企业自身带来负担。因此,用好财政手段,将一些年度的政府采购和预算内补贴提前,或通过调整预算加大前期支持力度,比如28条中对院线、书店、演出、展览的支持,就是很好的措施。这不仅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也显示了定力,没有因为疫情而乱了阵脚,不至于提高金融系统的风险。


黄斌表示,这次疫情影响很深,最终可能还是会有一批企业抗不过去,也肯定会有裁员。疫情后人力资源的服务、创新创业的支持也要跟上,从而保证北京文化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时,因为疫情而失业的技能人员不会流失,能够进入到更有竞争力的新的产品和服务中去。人才是文化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也是一个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这也应是政策的一项重要的着力点。


编辑 马浩歌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解读北京文化企业28条|黄斌:当下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