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在最后的三天里,整建制(援助医院打包接管病区,实施全部医疗救治措施)接管金银潭ICU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开始了援鄂收尾工作。队长刘云的手机一直响,她需要协调病人转运和医疗队撤离的每个细节;医护人员进入病房,为患者们整理个人物品,并同意识清醒的病人告别。

 

重症病区的最后16位病人,核酸检测已经全部转阴,脱离“新冠患者”的身份。除了3位不宜移动将留在金银潭医院治疗,另外13位都被转入综合医院,继续接受并发症和基础性疾病的治疗。

 

接下来的时间,金银潭医院将对剩余的3位病人实施1对1护理,同时为其他病房中78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提供治疗,并逐步对院区进行消杀,争取在五月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作为最早收治新冠危重症患者的医院,金银潭被媒体称为新冠肺炎的“暴风眼”,它的ICU则被视为“一线中的一线”。整个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共收治2832名新冠肺炎患者。如今,经过无数医疗队的进驻和一百多个日夜的救治,风暴逐渐平息。

 

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说:“危重症患者清零,代表着整个抗‘疫’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是最重要的标志。”


4月10日,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在防护服上写字留念。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 摄


金银潭的最后一支医疗队


4月10日,收到即将“回家”的通知,江苏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开始有了告别的情绪,作为金银潭医院最后一支撤离的医疗队,心里“又开心又不舍,很复杂”。

 

这是他们援助武汉的第二个月,也是接管金银潭重症病区的第18天。


4月10日,潘寅兵和韩艺在病房里为患者提供治疗。新京报记者王双兴摄


金银潭的ICU病区位于南楼五六七层,病房外的办公区域气氛活跃了起来。休息时间,护士们跑去楼下散步、拍合影,防护服上画着黄鹤楼、热干面,或是HelloKitty、奥特曼,还有的则画了一条长江,连接着武汉和南京。

 

电梯里,有医疗队员抱着手机蹦起来:“我家肖战发绿洲了!”站在一群90后中间,70后医生潘寅兵有点摸不到头脑,刚一开口“请教”,就被一群年轻人围着起哄喊“代沟”,潘寅兵也跟着笑。

 

下午两点,潘寅兵做好防护进入病房。对这位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来说,这是他在金银潭医院的最后一个白班。进病区前,他在防护服上写下:“潘”得春回,“兵”枪入库。

 

金银潭南六楼如今还有9个病人,大多数病情比较平稳,只需要根据身体指标,略微调整氧气和用药。

 

30床的老安是危重症病区里为数不多意识清醒的病人,潘寅兵查房前,他还想偷偷和护士要烟抽。几天前,潘寅兵帮他理了发,还刮了胡子,老安对新造型挺满意,听见护士调侃“变美了开不开心”,就躺在床上抿着嘴笑。

 

很快,对讲机响起,潘寅兵从病房一头赶去另一头,“支援”5床的护士。

 

5床病人有癫痫病史,精神状态时好时坏。这天他尿了裤子,但因为病房里的两位护士都是女生,他坚持自己穿纸尿裤。没穿上,哭了起来。直到男医生潘寅兵赶过来,他才最终肯配合。

 

当天需要提供治疗的只有25床病人。潘寅兵在病人的右股静脉植入了透析导管,完成后,护士对他进行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

 

操作完成后,潘寅兵站在病房门口休息。金银潭医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其他综合医院相比,硬件设施简陋了许多。


4月10日,潘寅兵为患者植入透析导管。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 摄

 

如今,随着病人越来越少,病情也逐渐平稳,金银潭的危重症病区气氛轻松了不少。和刚来武汉时的情景比起来,“完全不一样了”。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208位医务人员是第七批援鄂医疗队,2月13日抵达武汉时,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队长刘云回忆,当天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一万四,“最高峰,心理压力非常大。”

 

他们最先接管的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病区。第一次进舱时,医护人员们穿好防护服,穿过长廊去外科楼。“感觉就像一个生死隧道,不知道穿过这条路,未来是死是活。”刘云回忆,那条长廊有几百米长,一路上,没有一个人说话。

 

3月19日,武汉市第一医院ICU的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三天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接管了金银潭的两个ICU病区、34名危重症患者。4月6日,随着其他医疗队的撤离,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接管了金银潭医院的全部危重症患者。

 

刚到金银潭时,病区里没有笑声,除了讨论病情,甚至没有人说话。病床上的病人大多是昏迷状态,并发症严重,一位病人臀部的疮口“像黑洞一样”。有护士从未见过这么多危重症病人,第一天上班就吓哭了。

 

整建制接管金银潭ICU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52人,期间一部分患者康复出院,还有一部分转入普通轻症病区。

 

队长刘云介绍,这段时间,一部分患者逐渐停用镇痛药物,直到呼吸自主试验通过后,便可不再依赖呼吸机。医护人员还帮助他们,通过运动恢复肌力,从卧床渐渐坐起,再到被搀扶站立,最终恢复正常的行走。

 

截至4月10日,病区里只剩最后的16位患者,核酸检测也已全部转阴。


努力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尽管金银潭重症病房里的新冠肺炎已经实现“清零”,但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基础疾病和并发症依然让医护们感到棘手。

 

刘云介绍,金银潭ICU的病人有三个特点,一是平均年龄大,年纪最高的91岁,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几岁;二是病程长,住院时间长,平均住院时间超过52天;三是基础疾病多,50%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并且并发症多。


4月10日,队长刘云在防护服上签字。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 摄

 

她转述团队里一名ICU医生的话:“危重症患者都是靠医护人员‘守’出来的,不守着可能一会就没了,病情瞬息万变,我们就是在非常努力地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接管金银潭ICU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安排医生和护士24小时在病房里轮班,保证只要病人的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医护能在第一时间提供及时处理。

 

病人身体逐渐恢复后,会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期间,有病人转入收治轻症患者的综合病区,也有病人康复出院。

 

4月11日上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金银潭医院和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的专家进行了会诊评估,分析在院患者的病情,讨论是否适合转院以及转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下午起,除了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一位上ECMO的患者、还有一位91岁的高龄患者不宜转运,其他13位患者将被陆续转入综合救治能力更强的湖北省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治疗。

 

收到转运通知后,毛二莉去和老安告别:“自己一定要努力锻炼,好不好?这样的话你就能很快好起来,坐起来是希望,站起来是重生,好不好?”


4月11日,老安转入湖北省人民医院。新京报记者 解蕾 摄


老安在一旁接话:“跑起来。”他是气管切管病人,痰多,他说起话来声音黏稠含糊,喉咙前的套管跟着“嗤嗤”响。

 

毛二莉被逗笑,过去半个月里,68岁的老安身体和意识逐渐恢复,他开始想见孙子、想抽烟、想跑。

 

老安1月21日发病,体温最高曾达到38.3℃,29日转入金银潭医院。1月底,气管插管;2月19日,气管切开。金银潭医院ICU护士长程芳回忆:“我们当时以为他会死掉的。”

 

从2019年12月29日金银潭医院收治第一批“不明原因肺炎”以来,程芳一直没能休息,当时,在金银潭医院只有南七楼的14张ICU床位,很快就收满了。医院将南五、南六临时改造成ICU,最多的时候,南六楼不停加床,收治了30多位危重症患者。

 

十来个医生和三十多个护士开始在南六楼连轴转,“刚刚还和这个病人聊天,一转身的工夫,(心电图)成直线了。”最多的时候,病区里每天有三四个患者去世。程芳说,“没有时间想在哪里、别人怎么评价,每天像个陀螺一样一直转一直转。”

 

平日里,程芳有写日记的习惯,疫情发生后,想在睡觉前把经历的事情记在手机上,往往还没写两句,就拿着手机睡着了。

 

后来,医疗队陆续援鄂,“身上的担子开始有人帮你扛了”;到后期,各省医疗队陆续撤回,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接管了整个ICU病区,“他们把担子全部扛过去了。”

 

医疗队接管金银潭ICU的时候,老安的意识尚未完全恢复清醒,肺炎期间还并发了脑梗,导致右侧偏瘫,肌力几乎为零。

 

老安的病房门口贴着医生手写的提示单:30床,请护士小姐姐每小时鼓励咳嗽,加强吸痰,谢谢。一旁是为他定制的康复计划:右上肢外展20到30度,腹部呼吸10组,注意保护受压肌肤……

 

毛二莉说,病人在重症时期,要保证治疗的质量,也要让他以后有生命的质量,让他能够恢复自己的功能,逐步实现自理,然后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金银潭医院ICU护士长程芳比喻,在初期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一个人带孩子又要喂饭、又要做家务,根本不可能顾及到孩子的情绪,现在江苏队来了,要进行系统的规范了。

 

下午五点钟,急救车开到楼下,毛二莉和另一位护士将老安送到湖北省人民医院。安装好氧气、心电监护、吸痰装置,毛二莉把他的化验单、医嘱单、出院小结等等交给“接班”的医护,里面囊括了老安的所有资料。

 

离开前,还是又叮嘱了一遍:“他的左腿是可以动的,但是肌肉和关节萎缩,一动会疼,要一直做康复练习。”然后和老安碰了碰拳头,告别。


4月11日,转入湖北省人民医院后,毛二莉叮嘱对方医院的护士为老安做康复练习。新京报记者 解蕾摄


返程路上,复工后的武汉开始堵车了。毛二莉刚来时,武汉“就像空城,路上很少有车”,现在也渐渐复苏。她被无数次问到,回南京后最想干什么,答案始终都是:“只穿白大褂、戴口罩,像平常那样,普普通通上一天班。”

 

晚上七点多ICU的13位病人全部转运完成。毛二莉和同事回到金银潭医院,进行整理和消杀,有志愿者穿着防护服协助运输医疗废物。

 

之后的日子里,“担子”将重新还回金银潭医护人员的肩上。剩余的三位病人由金银潭重新接管,平日里忙碌的病区安静下来,当天夜里由六位金银潭的医护人员值班。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的一个护士原本已经离开了病区,又举着手机回来了,视频里,一个小男孩正好奇打量,护士边走边说:“看,这儿是妈妈换衣服的地方,这儿是穿防护服的地方……”

 

“争取5月份,让医院有序地开放”


这段时间里,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送别了许多医疗队。4月12日,他和同事们要在医院花园里送别全院最后一支医疗队——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

 

下午两点,金银潭的小花园里,两个巨大的氧气瓶立在一侧,过去几个月里,主要靠它们给新冠患者提供呼吸支持,到最近,才渐渐清闲下来。

 

医疗队员不再穿防护服和隔离衣,换回红色队服。队长刘云拿着话筒,组织大家拍合影。208个医护人员对着镜头和无人机招手、嘻嘻哈哈,像刚刚结束高考的“小孩”。


4月12日,交接仪式上的合影。新京报记者解蕾摄

 

刘云说,队员里有三分之二是90后,“也许出门的时候满腔热情,但到了这边要面对忙碌的工作,面对生离死别,生活上和情绪上都要做好保障。”她被队员们称作“刘妈妈”,两个月时间里,一边完成危重症患者救治,一边确保队员安全,刘妈妈开玩笑:“你看我头发前面这一小圈,都(脱发)透明了。”

 

不久前,刘妈妈在指导队员练习穿脱防护服时的一段小视频被冠以“硬核训话”的名字发布到媒体上,视频里,刘云语速快,声音严厉:“穿不好就打你巴掌,我是代你父母管你们,如果这种穿不了,你的小命就丢在这边了。”视频在社交网络被转发,现在,团队里没有出现防护事故,“小朋友们”被她平安带回南京。

 

和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一起,党委书记王先广也在迎接又送走无数医疗队。直到4月12日,已经离开的医疗队依然在微信群里关注金银潭,上海医疗队的医生在提醒“不要为了氧而牺牲红细胞”,湖南医疗队的护士也在问,自己负责过的病人转去了哪家医院。

 

王先广介绍,整个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共收治2832名新冠肺炎患者,如今危重症患者核酸转阴实现“清零”,住院的轻症患者还有78名。

 

“接下来的工作,首先是对所有新冠患者认真治疗,让他们康复出院;同时医院会有序地把病人集中,对腾空的病区进行消杀。” 王先广说,原来还有很多结核、艾滋病、慢性肝炎的病人,他们在外面也希望能住院,“我们也会做好这个准备,近期抓紧安排职工进行隔离休养,争取到五月份,能让医院有序地开放,逐渐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

 

ICU的三名未能转院患者如今被集中安置在南六楼,金银潭医院会安排一对一专人护理,“要最后尽最大努力,争取能好过来,因为病情特殊,有的可能很艰难,我们一定会决不放弃。”

 

交接的这一天,江苏省人民医院把留有队员签名的防护服送给金银潭医院,双方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书”。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的队员们将会在第二天返回南京,留下七位专家并入国家专家督导组,继续指导武汉重症救治,承担会诊、巡诊、疑难危重和死亡病例讨论工作。

 

交接结束时,两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们一起在花园里拍了合影告别。3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接管金银潭危重症病区的迎接仪式上,院长张定宇把接下来的工作称为“最后一公里”。如今,关于危重症患者治疗的最后一公里基本跑完,张定宇拿回接力棒,在告别仪式上说:“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


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 实习生 张逸凡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