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疫情期间,每天下午4点,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准时举行。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一位手语翻译身着正装、端坐在发布台旁,手指上下翻飞,迅速将发布内容用“手势”表达出来。他们的翻译呈现在发布会视频下方的方框中,帮助北京22.7万名聋人了解疫情防控信息。

 

冷新雪是手语翻译团队中的“领队”,她本身在北京市残联教育就业部工作,为了将手语、口型、面部表情结合,辅助听障人士理解,她特意制作了多款透明口罩,供团队成员使用。如今,其自制的透明口罩已经过五次改良。

 

“聋人朋友对透明口罩也有需求,我们呼吁有正规的口罩厂家能考虑到聋人朋友的需求,生产一些安全性更高、更规范的透明口罩。”她说道。

 

手语翻译团队中的“领队”,冷新雪。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北京疫情防控发布会上的“新角色”

 

疫情发生后,为把最权威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听障人士,根据北京市的安排,今年2月3日晚上,冷新雪连夜组建了一支手语翻译团队。自2月4日起,北京疫情防控发布会在全国率先配备了现场手语翻译。

 

六人翻译团队中,有几张观众熟悉的面孔——余航、刘美玉是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的手语翻译,由于经常要快速反应,翻译主持人朱广权的“段子”和“打油诗”,她们受到了网友的热情关注。余航更是因为丰富活泼的面部表情、富有感染力的手语翻译圈粉,被网友称为“手情并茂”。

 

“其他的几位手语翻译也是业内顶尖,他们的口语词汇掌握量多,在翻译速度表达上也经过严格训练。”冷新雪说,李昂是伦敦残奥会和里约残奥会体育新闻的手语主播。刘可研参加过残奥会赛事和开幕式的翻译,也是国家通用手语专家组成员。

 

虽然他们都有过多年的实战经验,但六人中也有翻译是第一次面对直播镜头。王楠以往经常参加大型会议做手语翻译,此次被学校推荐为发布会做翻译,她特意收看了几天来的发布会,在家对着发布内容实时模拟练习,了解可能涉及的内容,观看其他翻译的手势,“补习”国家通用手语的书籍。

 

“2月10日,我第一次参加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会,翻译席前面有个摄像机一直对着我,尽管工作时非常专注,但翻译结束时发现自己手指微凉,还是有些紧张。”王楠说,如今经过十几场的“历练”,她面对摄像机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了。

 

手语翻译打出“加油”手势,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摄影/新京报实习生 景如月


透明口罩的“进化史”

 

在北京疫情防控发布会上,翻译们佩戴的透明口罩引起了不少关注。这款口罩的设计者正是冷新雪,她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听障朋友看到翻译口型,更清楚地理解发布内容。

 

“对一些残余听力较好的朋友,在健全人群中生活不懂手语的朋友、包括听力下降的老年人,口型会非常好地辅助手语。有时一个手势代表好几个意思,如果没有表情和口型的配合,可能会产生误解。”于是,冷新雪尝试自制透明口罩。

 

将N95口罩中间部分剪下来,替换成透明的食品级塑料饭盒材料,用小型封口器把塑料和口罩熔接在一起,裁剪部分贴上手机保护膜进行密封,内层喷上防止起雾的液体,用纸巾擦干,最后用酒精消毒。第一版透明口罩就这样制成了。

 

但在使用过程中,冷新雪发现,透明材料面积较小,只能覆盖到唇部周围,由于手语翻译画面本来就小,透明口罩“上镜”后,观众还是看不清翻译的口型。于是,第二版口罩应运而生,这次冷新雪选择了一次性医用口罩,换成了大面积的透明材料,但由于材料过软,翻译呼吸时,透明塑料直接贴到了翻译的嘴上,“我在家试了试感觉不行,就没有给大家使用。”

 

第三版口罩透明材料面积大、透明性强,口型表达清楚,但由于和面部贴合太紧密,翻译长时间使用会出现缺氧、头晕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冷新雪在口罩上添加了N95口罩的呼吸阀,没过多久,改良出带换气阀的第四版口罩。

 

如今的第五版口罩中间透明材料呈“船型”,没有中间的折痕,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口型。“在此过程中,我尝试了多款塑料材料,比如透明文件夹、塑料瓶等。最开始,我做一个得用上半天的时间,后来成了‘熟练工种’,一小时就能做一个。”

 

冷新雪说,除了手语翻译,在疫情期间,聋人朋友对透明口罩也有需求,因为他们沟通时,也需要用口型辅助手语。“我们呼吁有正规的口罩厂家能考虑聋人朋友的需求,生产一些安全性更高、更规范的透明口罩,我们翻译团队也愿意配合,大家一起研究其实用性问题。”

 

“新冠病毒”怎么翻?手语也有标准打法

 

新闻发布会的手语翻译需要格外准确。翻译高手如何做好临场发挥,确保准确性与速度?刘美玉说,为了应对发布会的节奏,翻译不会完全“照章取义”,而是把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提炼,用聋人朋友能理解的、最快速度地翻译出来。

 

“我们会提前做些准备工作,根据当天发布的主题,猜测可能用到的词汇,对不熟悉的词汇进行查询。”李昂说。

 

冷新雪说,近些年来,手语不断规范,随着最新版国家通用手语的出台,手语就像普通话一样,有了标准打法。国家通用手语专家组正在研究新的词汇,比如网络词汇、生活词汇等。针对疫情期间的词汇如“新冠病毒”等,手语翻译会和专家不断沟通,及时了解标准“翻译方法”。

 

“最开始大家看到新闻发布会配备了手语翻译,发现镜头中有了手语翻译的画面,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慢慢地,更多聋人朋友开始关注翻译的质量和方法。”刘可研举例说,疫情期间提倡错峰就餐,不同人翻译“错峰”有不同的手势表达。比如她打成“在不同的时间吃饭”,王楠打成“岔开时间吃饭”,对于这些差异,翻译们也会分别去征求聋人朋友的意见,寻求最被接受的翻译方式。“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聋听的融合越来越好,大家在关注彼此发展。”

 

冷新雪说,在疫情期间,聋人生活、学习、就业都会遇到障碍,几位翻译共同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团队,希望通过手机视频的方式为大家服务。群里有包括北京市聋协主席和各区聋协主席,他们可以直接反馈对聋人需求,由翻译老师一对一对接。

 

针对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文件,翻译老师会把相关文件电子版找到后发到群里,由聋协主席为聋人朋友进行详细解读。“我们也从聋协得到反馈,聋人朋友对发布会手语翻译的速度、准确度给予高度评价。”

 

除了手势,翻译们还会注意服装和表情等细节。余航称,在发布会上,翻译会着深色正装,避免浅色衣服,以便聋人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手势。表情的辅助也是为了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

 

余航佩戴透明口罩,为发布会做手语翻译。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疫情期间排班 参加发布会就像“上班”

 

除了在市残联工作的冷新雪,其他5位手语翻译的本职工作都是教师。余航、刘美玉、李昂是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王楠和刘可研是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英语老师。

 

“对于听障孩子,现场教学可以把手语、板书和口型结合在一起,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线上教学存在困难,任务重,需要老师运用PPT、小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刘可研说。

 

为了平衡线上教学工作,几位翻译利用课余时间“排班”参加发布会。

 

几位翻译笑称,现在来发布会就像“上班”一样,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亲朋的支持。王楠说,“朋友2月份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我时,除了提醒我注意安全,也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能让广大聋人朋友及时了解到疫情防控信息。”她说,“现在哪天轮到我当班,我爸爸记得比我还清楚。”李昂也称,他的孩子每晚都会陪伴他一起观看发布会。

 

“聋人主要靠视觉获得信息,重大事件发布配手语翻译,使残障人士能充分迅速获得信息,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特殊人士的关怀。聋人朋友的认可,也是对手语翻译的激励。”李昂说道。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协作记者 王飞

视频 周博华 景如月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