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 杨亦静)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萧县等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告,曾经在战争时期,为革命牺牲10万英雄儿女、身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金寨县位列其中。

 

新京报记者从金寨扶贫开发局获悉,几年来,经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村民的住房、医疗、教育情况,金寨县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万户13万人锐减至2019年底的1021户1821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62元增长至12152元。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农村人均收入7762元的全国重点贫困县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位于鄂豫皖三省接合部,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全县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9个行政村,1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68万,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属于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我们靠着这绿水青山,日子过得叮当响,除了种点庄稼地,还有点茶园,但是规模小,一年下来卖不了多少钱。”说起自家以前的贫穷,金寨县桃岭乡龙潭村村民闫峻唏嘘不已。

 

这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在资源、区位、人才、原始积累、产业布局上都没有优势,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条件亟待改善,全县没有像样的主导产业,经济基础薄弱,这个革命老区仿佛暮年的将军。

 

新京报记者从金寨县扶贫开发局了解到,2014年,金寨县生产总值83.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2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2018元。全县有4万户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2%,脱贫攻坚压力大。

 

发展需要靠产业带动,金寨县决定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结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发展相关产业。黑毛猪、家禽、蔬菜等产业作为短线收入来源,油茶、茶叶、中药材等产业作为长期收入来源。

 

总书记关注的贫困老人学会炒茶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曾是金寨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这座位于金寨中南部的小山村,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时间已过去四年,但大湾村村民陈泽申说起当时的情形,仿佛就在昨天。“总书记知道后就问我是因为什么致贫的,政府做了哪些工作,如今年收入怎么样?他问得很细的。”

 

陈泽申的老房子。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2016年的陈泽申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前一年的总收入只有3000元,“不过我告诉总书记,2016年当年,单单是卖掉了扶贫羊,我当时的年收入已经有12000元了。而且我知道,脱贫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我们自己也得努力。”

 

陈泽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少有人知,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最核心的产区不在六安市,而在属于六安市辖的金寨县,每年谷雨前后,这里总有茶树飘香。随着大湾村探索出的特色扶贫路,陈泽申又在村里的茶厂上起班来。2017年,他的年收入达到33000元,陈泽申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的行列。

 

“虽然前些年村民们也种茶,但来收茶的人不多,所以茶叶价格普遍比较低。后来这个茶厂建了起来,村民成了茶厂的主要劳动力,除了贫困户可以在这里就业,茶农们的茶叶也有了销售的出路。”

 

陈泽申已经在茶厂工作了三四年。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陈泽申对新京报记者讲述,村里的茶厂建好后,还培训了不少制茶人,他们来自村里的家家户户,“现在很多村民都会炒制半成品的六安瓜片,他们炒好后送到茶厂,收入也提高了不少。”陈泽申说,他至今在茶厂工作了三四年,关于炒茶和制茶的工艺,自己多少都会了一些,他没想到,古稀之年的自己竟然也能学会一门新的手艺。

 

“现在我在厂里,每个月都有差不多3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自家地里种的灵芝、茯苓等药材,一年下来也能买到四五千元。”陈泽申说,现如今自己一年便能存下四五万元。

 

实际上,今年已经过70岁的陈泽申是一位独居老人,儿子和老伴儿已经去世,女儿远嫁,唯一的孙子也不常在身边。他说自己几乎一辈子没有出过金寨,“年轻的时候,帮村里人做一些背背扛扛的体力活,还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他曾经以为,颓圮土墙下的家,就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但现在我们住上新楼房了。”大湾村建起了仿古民居,不只陈泽申的家变了样,他的家乡也褪去了斑驳贫困的模样。

 

现如今,每天早上7点半,陈泽申从家出发,蹬上自己的自行车不出10分钟便可到达离家两三公里的茶厂。在如今茶园飘香的时候,陈泽申每日的工作还会更忙一些。

 

据了解,金寨县累计建成长效特色产业基地47万余亩,形成扶贫示范基地107处,通过订单、务工、分红等方式带动近3万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扶持2.6万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2.6万贫困户搬迁住上新房

 

不仅是大湾村村民住上了新房子,燕子河镇大峡谷村也住上了新房子。“山区气温低,楼房里过冬暖和又敞亮。”脱贫户黄守义看着漂亮的新房子回忆曾经住的土坯房,当年,每逢暴雨天气,村干部都得帮他家转移至公房避险。

 

在大别山腹地,如何让每个贫困户住进安全住房,成了考验帮扶干部的“坎”。2016年,金寨县实施宅基地改革试点和易地扶贫搬迁后,黄守义的安全住房有了希望。他算了一笔账:老宅基地腾退补助了近9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助12万元,加上建房奖励补助和农房保险赔付等,新建的房子不仅没有出钱,反而有结余。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修建梅山和响洪甸两大水库,金寨淹没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移民10万人,做出不小的贡献。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据了解,金寨县将农村宅基地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解困等政策叠加,确保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目前,金寨县落实搬迁安置点308个,复垦土地4.7万亩,宅改腾退3.3万户10万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7362户26014人。

 

2019年,金寨县生产总值达到133亿元,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2元,同比增长9.6%。经过几年的努力,金寨县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万户13万人锐减至2019年底的1021户1821人。

 

脱贫的消息,乘着最后一缕春风送达金寨,正如村民所说,对于这里,“以后的每一天都将会是好日子。”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杨亦静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