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关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精准使用惠农资金的提议”,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今年带来的提案之一。

 

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造林补助、林木病虫害防治补助、退耕还林(草)补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村脱贫项目……近年来,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升农民收入,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今年新冠疫情后,我国还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农业生产。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在惠农资金精准发力上一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惠农资金缺乏监管、使用混乱,一些种植户、养殖户难以拿到补贴、惠农资金等。

 

全国政协委员杨德才。受访者供图


鼓励地方以长远眼光打造精品项目

 

“大专项+任务清单”是2017年中央开始实施的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杨德才说,“这一改革有利于解决涉农资金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等问题”。

 

然而,在“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懒政思维阻碍惠农资金发挥作用的现象,杨德才表示,“新的资金管理模式中,细化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是关键,但多地在拨付资金时,往往自上而下简单进行‘大专项’,导致资金到区县后使用混乱、大量被整合。同时,‘任务清单’虽能较好地反映结果导向,但也易导致地方在选择指导性任务清单时弃难选易,缺乏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相匹配的长远目光”。

 

对此,杨德才提议,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清单,鼓励地方以长远眼光打造精品项目。他说,“可以继续加大各级惠农资金整合力度,不断提升农业和财政部门对地方情况的了解和统筹能力,提高设置‘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政策水平,避免造成项目建成后寿命短、利用率低的现象。同时,尊重部分涉农项目周期长、持续投入大的特点,对周期较长的项目制定阶段性评价办法,促进财政资金对优秀项目的长期投入力度,不以短期政绩论英雄。此外,对于见效慢、无前景的项目要全面梳理,建立退出机制,加强对存量资金的盘活,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打破信息孤岛规范资金使用

 

如何保证惠农资金真正用在惠农项目上?在一些地方,惠农资金花出去,但农业生产者却难以受惠的现象仍有发生。杨德才表示,“少数项目实施部门和单位,在使用惠农资金时,未按照资金专项管理办法要求使用,未实行专账核算,收支账目不清、手续不全、白条入账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套取、截留、挤占、挪用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资金拨付存在迟滞现象,除项目突发状况外,也与部分基层存对政策把握不准导致的‘畏难’、怕担责任有关”。

 

对此,杨德才提议“打造惠农资金监管平台,加大惠农资金监管力度”,他说,“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特别是要建立并维护好涵盖受益对象各项基本信息的底数数据库,打破各惠农补贴业务主管部门的数据孤岛,实现惠农资金项目立项、资金拨付、收益分配、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全程跟踪,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二是加大惠农资金的监管力度。加强审计、监察等部门间协作,发挥监督合力;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惠农资金,对申报单位或个人未如实申报、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的,要及时追回相关财政资金,并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三是提高镇村资金管理水平,探索实施“村财镇管”。乡村是熟人社会,在涉农资金监管中,群众监督作用巨大,要加大村级财务公开力度,对惠农政策和资金使用情况定点、定时全面公开,要让村民看得懂、弄得通、理得清。”

 

改善管理机制提升使用效益

 

为何惠农资金难以监管,为何有些地方会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甚至建而不管?

 

杨德才表示,“惠农资金分配权遍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监管部门由于人手不足、精力有限,检查也是一查了之,惩处力度不够,更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项目建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致使许多刚刚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或瘫痪、或带病运转,大大降低了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还有些地区‘一卡通’仍存在部分人员基础信息缺失、更新不及时等情况,造成系统数据冗余度高,加大监管难度”。

 

除提议加强惠农资金监管,建立完善高效的使用机制,减少惠农资金被滥用的现象之外,杨德才还提议,还应“加强惠农资金绩效管理,促进资金使用提质增效”,他表示,应“结合惠农资金投入方向,建立方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的惠农资金绩效目标体系,使绩效目标贯穿惠农资金使用全过程。加强对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把绩效评价情况作为惠农专项资金设立、取消、减少和扩大的重要依据。对项目检查和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资金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惩处,对资金使用效益高的项目原则上优先保障,形成有效的绩效问责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进绩效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主动向同级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