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乱世佳人》在弗洛伊德之死引发抗议后遭下架  被指描述种族主义。


当地时间6月10日,在“弗洛伊德事件”影响下,华纳旗下HBO Max以“美化种族主义”为由,将经典影片《乱世佳人》下架。

而此前两天,著名情景剧《老友记》联合制片人考夫曼则对自己“未能在制作节目中充分促进种族多样性”表达了歉意。

《乱世佳人》下架有因,《老友记》道歉何辜

《乱世佳人》是美国米高梅(MGM)1939年拍摄并公映的、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文艺电影。

因为情节生动,演员阵容强大,一上映便引发轰动,1940年奥斯卡奖一举赢得13项提名、8个奖项,是公认美国战前最经典、最成功影片之一。

尽管艺术上和市场上“双丰收”,但公平地说,不论电影或小说,《乱世佳人》的确存在严重的种族主义情绪。

剧中的白人奴隶主一个个温情脉脉,黑奴则过着伊甸园般幸福的生活,对主人的“恩泽”感激涕零,而奴隶制种植园则被勾勒得宛如一幅含情脉脉的风景画,一首温婉动人的田园诗。

这显然只是少数奴隶制下既得利益者“脑补”的19世纪前半叶美国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和黑奴生涯,但并不是普遍事实。

可正如部分人指出的,小说和影片诞生在大半个世纪前,当时种族平权概念远未深入人心,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在法律上还受到公然歧视,要求当时的作家、制片人带有21世纪“黑人的命也是命”(BLM)理念,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由于收到许多不满,HBO改口称“以后还可以上架”,这更引发了不少吐槽:“以后”是多久?今天“政治不正确”的影片,难道放在库房里晾一下,这部80年前拍摄的老片,就能自己“改邪归正”了不成?

而自1994年至2004年连播10季、236集的《老友记》,是围绕着6个普通美国人日常生活的NBC热播情景喜剧,这部典型的美式肥皂剧不论情节、内容,都没有什么涉嫌种族歧视的成分。

它之所以也受冲击,只是因为影片6个主角中无一黑人。

如果说,让《乱世佳人》下架还能找到些理由(毕竟《飘》的白人优越情绪很明显),那《老友记》为何要道歉?

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人口中占比仅12.85%,而包括拉美裔在内,白人在美国人口中占比高达79.96%,拍一部6个主角都不是非洲裔的肥皂剧,就是“政治不正确”了?


▲影视截图


一直在冲击,并不是惯例

其实反种族主义情绪对影视剧的冲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持续不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比如,在影视剧中,制片人和编导通常会为了“免得麻烦”,刻意安排一个非洲裔主角或主要配角,且尽量避免让他们成为反派;又比如,近年来不论好莱坞、百老汇或各电视台,都尽量避免触及南北战争前南方相关题材,怕的就是这种动辄“上纲上线”的挑剔。

但类似此次直接让《乱世佳人》下架的做法,此前还是很少见的:1915年的影片《国家的诞生》明显美化3K党,但“打码”提醒观众“注意局限性”后仍然在Kanopy上播放。

迪士尼1946年拍摄的《南方之歌》也有类似问题,当时也有人提议下架,但最终也在充分讨论后得以继续“打码播出”。

针对《乱世佳人》的“围攻”,并非弗洛伊德事件后才开始:2017年田纳西州奥菲姆剧院就曾在“平权团体”压力下打破每年暑假放映《乱世佳人》传统,并引来广泛争议。《老友记》也一样,今年1月就被Netflix以“演员中没非洲裔”为由下架了。

但毫无疑问,正是“弗洛伊德冲击波”让“平权团体”及其背后的政治力量,看到了把这部影片“逼停”的大好时机。

而之所以是文艺片《乱世佳人》和其实没得罪非洲裔的《老友记》,而非那些种族歧视色彩更直接、更过分的历史老片被“群殴”,关键不在于它们“情节更恶劣”,而在于它们更有名,攻击它们更容易制造声势、获得期待中的影响。

这种趋势还在蔓延:6月10日上午,美国国家录音艺术科学院宣布,格莱美奖变更四个奖项,将原有的“都市音乐”字样取消。

业内人士普遍指出,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抬高此前一直被边缘化的“嘻哈”等黑人新音乐种类地位,使之获得更多商业回报。

而之所以现在发作,则是为了“借东风”——弗洛伊德事件的发生地明尼阿波利斯,可是诞生过普林斯和鲍勃•迪伦的“嘻哈之都”,此时不“揭竿而起”,就是错过时机了。


有声和无声的反弹

但和“大众喜闻乐见”作对,终究是要受到反弹的。

1月《老友记》在Netflix的下架,就引发网络平台上影迷们的联署抗议,最终HBO“收留”了它;《乱世佳人》的下架引来更大麻烦,汹涌而来的抗议迫使HBO和莱德利开始“和稀泥”。

政治家和社会名流也开始公开抱怨。参议员克鲁兹将下架《乱世佳人》的行为比拟为向阿富汗塔利班的“文化审查”妥协,而福克斯新闻前主持人凯利则发出了“你们还有完没完”的怒吼。

就连很多同情“平权运动”者,也开始反思“是不是走太远”了。

《乱世佳人》下架后,亚马逊上在线订购这部影片的粉丝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直接把这部“半红不黑”的老片,推上了同类销售榜的榜首。

显然,相对于克鲁兹和凯利这种“有声反弹”,这些购买者中,不乏以此对这波冲击做出“无声反抗”的。

到头来,这波针对《乱世佳人》和《老友记》们的冲击,是不是真的“走太远了”,还得靠历史来评判。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狄宣亚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