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修复智库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聚焦生态修复智库共建与上万村项目推进;围绕生态修复的意义、智库共建模式,以及上万村生态修复的具体实践等议题展开研讨。会议议题“一大一小”,充分体现创新融合的发展思路。会议由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主办,多家智库机构联合发起。


▲会议现场


15年前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后的今天,在高质量发展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下,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践行“两山理论”,争当生态经济排头兵已然成为政产学研各界的广泛共识。


虽然,生态修复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地位凸显。但从近些年中国的建设实践来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修复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显然,推动生态修复工作不是一个单一学科和单一部门的工作,生态修复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共同推进。成立“融合型”的生态修复智库势在必行。


据智库发起人之一,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胡柏院长介绍:“生态修复智库”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推动“生态文明”为己任,秉承务实的态度,“生态修复智库”不是单一机构的智库,旨在联合政、产、学、研各方,推动研究、策划、课题、学科和应用的综合发展。“生态修复智库”拟建成一个集思想性,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融合型智库和智库平台。

 

▲会议现场


会上,与会专家反响热烈,积极建言献策。拥有27年智库市场化运作经验的广东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王廉院长以对标国际的眼光,分析并阐述了当前国内生态修复的发展阶段,从生态修复的目的意义出发,建议按照联合国的三大产业分类标准来考虑,回到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指标和20个目标上去。


西安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余钟夫指出,中国的生态修复,也是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先损坏后修复的发展道路,从理论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建议把论坛常态化,可以团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并造成一定的影响力。


▲会议现场,余钟夫发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现代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国是智库秘书长易昌良指出,生态修复的研究也应多研究一些生态治理的标本城市。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执行副社长兼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秘书长陈东升建议贯彻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分主次、讲次序,做接地气的事情。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生态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泽福博士表示,智库要站在一定高度之上,将生态文明、生态战略、生态经济、生态项目都相互结合,同时还要考虑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等综合性因素,运用动态性思维、针对性思维、辩证思维,才能产出更加有深度、有高度的成果。


▲会议现场,王泽福发言


中关村东升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青松智库创始人陈青松也强调产业在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落地工作中要有金融思维,建议“智库进村”。


▲会议现场,陈青松发言


会议中,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原发改司司长、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安丰杰会长高度认可项目研讨与智库共建的论坛形式,提出“三个体会”和“四点建议”。


▲会议现场,安丰杰发言


华西生态董事长黄先友先生,华夏智库创始人、知名出版人张杰先生等专家也指出要遵循智库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团队,要敏感和精准地把握政策方针,这样才能让智库长期运营下去。


生态修复智库一直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北京浅山区生态待修复典型地区代表,房山区青龙湖镇上万村村支书杨国华表示,希望专家去上万村实地考察,解决村的实际问题。


晟峰集团副总裁史建国先生介绍了采用“FEPC”模式推进广西平果县果化镇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等实践工作。

 

在智库运营模式方面,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澍博士表示,将采用资本化的运作模式,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并运用战略智慧,将价值、运营和资源充分联动,实现服务产品化、作业标准化、业务数字化,进行更高效的资源协同、更深入的资源整合和更全面的资源连接。


同时,与会专家商议提出了生态修复智库的共建任务清单,包括书籍出版,专项课题筹划,网站建设,校企地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将与更多的机构、专家、高校、地方、企业等携手共建。

 

▲会议现场


在会上,生态修复智库与西安发展研究院、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青松智库、华夏智库等多家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未来会就相关推进工作制定细则。


正如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院长胡柏先生所说,生态修复是疫情后中国经济内循环的主战场。可以肯定的是,国家的生态修复工作要做好,这个战场上需要更多的黑马;希望更多的机构、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等为推进生态修复的实质性落地而努力,让生态经济在中国腾飞!


编辑 王春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