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耿子叶)在北京怀柔杨宋镇解村的蔬菜大棚里,何耀顺料理的黄瓜已经成熟,再过些日子,圣女果也将成熟上市。近年来,海峡两岸在乡村发展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许多青年都选择来到大陆发展,33岁的何耀顺便是其中之一。

 


在京郊种地的台湾青年何耀顺。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拍摄 制作


何耀顺来自台湾南部的屏东县,农业专业硕士,2018年来到大陆从事农业工作,负责协助农场进行项目孵化以及解决农业技术问题等工作。长期从事农业的他,皮肤黝黑,身材微胖,常年穿梭在蔬菜大棚里,俨然是一副北方农民的模样,如果不开口说话,根本看不出来自台湾。

 

到北京怀柔的三个多月,何耀顺基本上没离开过种植基地,每天5点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进棚看菜,根据蔬菜的种植情况做工作计划。中午休息片刻,下午1点多接着干活,到了晚上还要接着做规划。

 

在大棚里忙碌的何耀顺。受访者供图


南北方农业生产大有不同,何耀顺虽然是农业硕士,也要在生产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目前农场有31个蔬菜大棚,轮作17种蔬菜,在每个棚都有测试仪器,何耀顺需要记录蔬菜的生长数据。眼下,大棚里有9种蔬菜品种,何耀顺对每种蔬菜的生长特性都比较了解,“就比如说圣女果,每个礼拜都会长5-7公分,如果只长了3公分,就需要找找出了什么问题。”

 

本来就是学农业技术专业的何耀顺,毕业后,见学长学姐都出来发展,就跟着他们的脚步过来了。从台湾到大陆,他的第一站是安徽,进入合肥农场做农业技术指导。今年7月份,由于一场洪涝灾害,农场遭受了巨大损失,何耀顺和同事们到其他农场协助工作。之后,在老一辈台商的引导下,何耀顺又来到了北京怀柔。

 

何耀顺(右二)在棚里干活。受访者供图


说起未来,何耀顺有自己的规划。“做顾问团队的都希望有一个比较大的舞台和空间,在台湾,小农生产和农产加工已经稳定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大陆则不一样,来到这里从事农业能有更广阔的舞台。未来20年,基本会在大陆这边发展了。”

 

何耀顺说他自己很喜欢农业,愿意做一个农夫。“我做农夫做得很开心,除了没有固定的假日,其他都还蛮好的,生活单纯,也不用交际应酬。每天看着农作物生长的情况,收获的时候还很有满足感。”

 

现在,何耀顺还有了自己的小团队,团队以两岸专家合作打造的平台运营为主,负责农业技术和输出顾问工作,主要工作集中在农业种植和生产上。接下来,何耀顺希望把自己的项目孵化成功,两年后实现规模化生产。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