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去杠杆”绝非单纯的财政或金融问题,需要财政和金融的通力配合加以解决。

  长期以来,金融与财政就国民经济发展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最近这种争议再次爆发,随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加入了讨论之中。这实质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中几个重要指标的讨论。笔者认为,这是好现象,因为有讨论,才会有明辨;因为有明辨,才能出真理。但是,这次大讨论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偏向,就是双方观点十分鲜明且对立,似乎不存在一条折中的途径。

  这次双方争论主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经济下行环境下财政是否真的积极,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从财政赤字率收窄的角度认为财政政策并不积极,整顿地方政府债务财政不能一推了之,应着力避免财政风险金融化。而署名为“青尺”的一位财政系统人士表示财政赤字率变化并不等同于财政政策变化,财政政策发力可以通过,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另一种倾向,就是防范金融风险为借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对不该担保或救助的隐形债务提供金融保护。因为金融机构在地方政府债务乱象中并不是没有一点干系,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

  二者观点鲜明且对立,分歧巨大。究其原因,和去杠杆背景下宏观经济走势有着密切关系。财政部持续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控,而央行的金融监管也在快速推进。这种双重紧缩行为,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实体融资剧烈收缩,特别是表外融资。

  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累计同比少增2.05万亿元,而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承兑汇票加总计算的表外融资则在上半年累计同比少增约3.7万亿元。由此,国民经济下行压力随之上升,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金融信用风险频发。2018年上半年债券市场首次违约主体债券违约规模达122亿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其实,当前“去杠杆”绝非单纯的财政或金融问题,既要避免财政风险金融机构货币化,也要防止金融风险地方债务化,责任并不完全在财政部、央行一方身上,需要财政和金融的通力配合加以解决。因为央行和财政都是相互联通的,不能简单分割。

  举个例子,资产价格泡沫(脱实向虚)不仅是货币超发的问题,也是实体经济回报率低的问题,而实体经济回报率低的原因则是税负过重——财政的责任。

  如果两家没有相互配合协同,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就会继续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别忘了,央行和财政部在职能上存在天然差别。央行主要职责包括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而财政部职责则包括防范财政风险、依法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和办法。因此,作为实体经济发行债务最主要的审批主体,如果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融资受到了严格限制,意味着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投放资金渠道不畅,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又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发力空间,央行即使放松货币政策,也只能导致资金堆积在银行间市场,难以有效地流入实体经济。

  所以,央行和财政必须通力合作才有成功。财政部门下决心“大规模减税”,提升财政预算透明度,根治地方政府“乱花钱”。央行也不能单纯倚靠收紧货币政策来“去杠杆”,否则由于实体经济回报率低迷,银行将发自内心地继续青睐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如此一来,央行单纯收紧货币政策,不仅难以遏制房地产泡沫,反而会加剧企业融资困难,更多的是牺牲中小微企业和老百姓利益,与中央的“走共同富裕”政策就“南辕北辙”了。

  □顾雷(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