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新京报讯(记者 张晓荣)11月15日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为推动“食品掺假”在全球形成统一认知,并推动问题解决,来自全球的100多位专家展开研讨,并发布《应对食品掺假危机——推动全球共识》,希望成为全球性行动指南。


国内的三聚氰胺、洗澡蟹、欧洲的马肉风波、鸡蛋氟虫腈污染等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以次充好、违法添加、虚标来源等食品掺假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粮农组织在《2018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中指出,全球零售和餐饮业平均有20%的水产品存在虚假标注。但由于食品掺假链条长、涉及面广、容易受利益驱动,传统管理体系不奏效等问题长期存在,同时各国在食品掺假的定义、范畴等基础性问题上并未形成统一认识,阻碍了构建全球性的预防食品掺假的体系。


为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在玛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达能食品安全中心、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机构的推动下,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00多位专家就食品掺假问题进行研讨,并正式发布会议报告——《应对食品掺假危机——推动全球共识》。


作为《应对食品掺假危机——推动全球共识》起草者之一,科信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认为,报告从3方面推动食品掺假问题的解决,它将成为未来几年应对食品掺假的全球性行动指南。


钟凯表示,食品供应链十分复杂,为全链条做好食品掺假的预防,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因此从国际层面加强整合非常必要,尤其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通实验室网络、监管网络和食品供应链间的信息壁垒,这将有效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此外,报告将推动建立开放性的合作机制,推动预防食品掺假的各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如食品监管部门和公共安全、法律部门的合作等跨部门的合作等,同时希望对技术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构建统一的数据库,让全球食品供应链共同抵御食品掺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这份报告将有助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工作,并在全球得以应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预防食品掺假将拥有全球统一的“金标准”。


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编辑 夏丹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