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12月5日, 在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为主题的首届北京金融安全论坛上,监管人士、经济学家、机构代表等展开热议。“在全球化进程中,要防范金融风险,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有一类开放的风险就是传染式的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称。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看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加强政策协调。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则强调厘清一些认知。他认为,金融监管最重要的职能不是消灭风险,甚至不是防范风险,是收敛风险、衰减风险。


李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加强政策协调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把金融风险的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协调政策尤为重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加强政策协调。


李扬围绕去杠杆、领域和资管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协调不只是部门间的协调,还指长远的协调。“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特别是金融风险的源头还是高杠杆,现在无非是有其他一些事情需要临时性处理。我们把节奏放慢一点,注意保持好协调,绝不是说不干了。现在有很多事情其实已经在加杠杆了,很多风险又在积累,我们不能再犯上一轮的错误。所以,我强烈呼吁去杠杆还是一个长期政策,与其他政策在协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节奏、之间的配合和轻重缓急。”


李扬也从资本市场的领域谈了看法。他认为,科创板的成功取决于其他四个板是不是能够改善,是不是能够提高效率,取决于整个这五个板能不能协调配合分工,共同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而对于资管的话题,李扬说,“资管(的)管理和发展需要协调,很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协调的问题。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眼界,我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比较难。现在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苗头,顶层设计非常及时,而且日臻完善。”


吴晓求:金融监管最重要职能是收敛风险、衰减风险


对于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怎么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从金融脱媒、技术渗透、开放等层面做出解读。


“市场脱媒的力量,主要是脱传统金融机构融资的媒,也就是去中介化,应该说是现在金融演进的根本的动力。世界大国的发展都是沿着这样的轨迹向前发展,差别就是脱媒的速度,”吴晓求说,中国最近几年金融市场脱媒的速度在加快,突出标志就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规模在迅速扩大,金融市场的脱媒意味着金融风险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如果说没有脱媒的力量,在传统金融架构下,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是一个机构风险,这个时候金融监管的重点是放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上,监管基础指标是资本充足率,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完整的监管体系指标。


金融脱媒之后,这种风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会从原来的主要或者单一的机构风险慢慢变成机构和市场风险并存。当市场透明速度加快之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将从单一风险变成双重风险,实际上对于我们加强金融监管以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技术变化时,吴晓求说,今天我们需要提高它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手段,需要进行智能化的监管。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监管的那套措施,包括现场也好、事后也好,都是难以胜任的,它需要高度动态化、智能化的监管,同时要有很好的对新风险的识别能力。


吴晓求强调,金融监管最重要的职能不是消灭风险甚至不是防范风险,是收敛风险、衰减风险。银行体系之所以稳健,是因为体现了这样的功能。


隆国强:防范金融风险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在当下金融开放的形势下,做好金融安全还需要有哪些考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表示,在全球化进程中,要防范金融风险,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有一类开放的风险就是传染式的风险。经济繁荣的时候资金大量流入,外部出现风吹草动的时候,资金快速地撤出。


“1998年泰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繁荣的时候,一看股市房市都很繁荣,资金一撤,泡沫破灭。”隆国强说,现在我们看到世界联系愈加密切,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好的影响,但也有不好的影响,有的时候是不经意的。比如说,美国一加息,美国的货币政策走向所谓“正常化”,然后资金开始从一些新兴经济体流出,新兴经济体就面临着因为资本流出导致的汇率贬值,或者资本市场出现动荡等。


隆国强指出,在一个越来越开放、彼此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国际环境下,国际协调合作就变得日益重要。现在,我们强调国家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要加强。当年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以后,G20应运而生,大家通过合作、协商来应对危机。但现在眼前危机没了,G20为什么一直能够持续下来?大家发现,在防范风险方面,不只是事后救助,在事前防范方面,国际合作和协调也十分重要。


新京报记者 陈鹏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