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今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京发布“2018年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发布会”。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介绍,这十件大事包括: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银行业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及国务院金融委六项要求,打好政策组合拳,以"稳金融"支持"稳增长";中国宣布将大幅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银行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银行业"强监管"系列举措持续发力,整治市场乱象和互联网金融风险,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银行业多措并举落实中央精神,加大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力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银行业公司治理着力强化,《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三位一体"穿透监管框架推动金融体系稳健发展;"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落地,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构建资管行业新格局;银行业深度融合金融科技,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数字化赋能重塑业界生态;银行业大力践行社会责任,加快构建普惠金融体系;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政策陆续出台,拓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资本渠道,助力银行业稳健运行促进金融良性循环。


据悉,中国银行业协会自2007年以来,每年举办"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评审发布,2018年是连续第12年开展。


以下是中国银行业协会关于2018年度十件大事的概述:


一、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


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批准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保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4月8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运行。


7月2日,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会议,审议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研究了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监管工作节奏和力度、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重点工作。


12月17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36家银保监局派出机构统一举行揭牌仪式。


二、银行业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及国务院金融委六项要求,打好政策组合拳,以"稳金融"支持"稳增长"。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8月3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就落实“稳金融”提出六方面要求:一是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三是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四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五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六是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专项行动。


监管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举措推进落实。中国银保监会8月1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9项工作要求,推动“六稳”落实,着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前9个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新增各项贷款达到13万亿元,同比多增1.5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2.6%,银行信贷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也在不断增强。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


三、中国宣布将大幅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银行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正式宣布,将大幅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


中国银保监会推出《加快落实银行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举措》,配套发布《关于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的通知》等文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同时受理和批准了多项市场准入申请。完成富邦华一银行有限公司筹建重庆分行、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香港集友银行有限公司筹建深圳分行等10项市场准入申请审批,其中,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将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


银行业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目前有11家中资银行在27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1家一级分支机构,来自21个沿线国家的55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2600多个,累计发放贷款2000多亿美元,涉及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和装备出口等多个领域。国开行牵头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中非金融合作银行联合体,促进中阿、中非全方位、多领域务实合作提供重要支撑,进出口银行支持非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推进中非产能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进程等,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保障。


四、银行业"强监管"系列举措持续发力,整治市场乱象和互联网金融风险,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银保监会5月21日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将数据应用嵌入到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全流程,有效捕捉风险;5月25日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自7月1日正式实施,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细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要求。召开深化整治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乱象工作推进会议,提出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治乱”要求,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稳妥消化存量,严格控制增量。


监管部门持续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8月, P2P 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列出108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检查问题清单》,全国范围内开启了P2P合规检查。加密资产相关领域的风险得到初步遏制。


11月27日,《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范围,制定特别监管要求,建立特别处置机制,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列措施陆续发布,深入推进“强监管、强监督”,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金融体系自我循环,内部自我空转、套利,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遏制,截至3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达到128%,拨备覆盖率达到180%,资本充足率达到13.8%,主要监管指标都在监管的合理区间之内,银行业抵御风险、化解风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前金融风险总体收敛,金融乱象得到初步治理,金融稳定运行基础将更稳固。


五、银行业多措并举落实中央精神,加大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力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11月1日,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六大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解难纾困,金融管理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采取系列措施,助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银保监会持续从“稳”“改”“拓”“腾”“降”等方面入手,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银企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思想。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多措并举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督促金融机构减免服务收费、优化服务流程、差异化制定贷款利率下降目标。


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监管部门要求,积极构建服务民营企业的商业可持续模式。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出台措施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与民营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多种渠道提供融资支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9月末,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04万亿元,阶段性完成了贷款增速、户数“两增”目标,18家主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平均利率6.23%,较一季度下降约0.7个百分点,融资成本得到了控制。


六、银行业公司治理着力强化,《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三位一体"穿透监管框架推动金融体系稳健发展。


1月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8年第1号”正式发布《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并随之出台《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相关工作的通知》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商业银行股东报告事项的通知》两个配套文件,提出了“分类管理、资质优良、关系清晰、权责明确、公开透明”的二十字原则,重点解决隐形股东、股份代持等问题,建立健全了从股东、商业银行到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穿透监管框架。4月16日至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中小银行及保险公司公司治理培训座谈会,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指出“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形成有效自我约束、树立良好市场形象、获得公众信心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是现阶段深化银行业和保险业改革的重点任务,是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实现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主要保障”,对加强公司治理提出10项要求。11月13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布,新设立公司治理监管部,负责拟订银行业和保险业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规则,协调开展股权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功能监管,指导银行业和保险业机构开展加强股权管理、规范股东行为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工作。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等三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合称为中国版IFRS9)于1月1日起分批分类实施,银行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资产和负债精细化管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监管政策,持续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银行制度,基本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三会一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公司治理结构初步形成,运作机制趋向规范,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持续健全,强化公司治理取得长足进步。今年以来,有21家A股或H股上市银行,以及5家新三板挂牌银行先后披露了修改章程的相关公告,涉及内容较广,包括股东资格、股东义务、高管范围、董事选举流程、关联交易认定等诸多方面。


七、"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落地,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构建资管行业新格局。


4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坚持产品和投资者匹配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尽责和信息披露义务。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严格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要求,禁止资金池,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分类统一负债和分级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7月20日,《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出台,进一步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过渡期内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以及过渡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安排。


9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作为“资管新规”配套实施细则公布,与“资管新规”充分衔接,共同构成银行开展理财业务需要遵循的监管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严格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范产品运作,实行净值化管理;规范资金池运作,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去除通道,强化穿透管理;设定限额,控制集中度风险;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加强理财投资合作机构管理,强化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实行产品集中登记,加强理财产品合规性管理等。12月8日配套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对理财子公司的准入条件、业务规则、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商业银行加快步伐布局理财子公司。截至12月底,已有26家商业银行拟成立或意向成立理财子公司,其中包括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行、邮储银行、招行、光大、平安、民生、浦发、兴业、华夏、中信、广发等9家股份制银行、重庆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徽商银行、杭州银行、青岛银行、长沙银行等9家城商行以及广州农商行、顺德农商行2家农商行。


八、银行业深度融合金融科技,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数字化赋能重塑业界生态。


银行业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实现“服务智能化、业务场景化、渠道一体化、融合深度化”。


4月9日,中国建设银行首家、也是国内第一家“智慧银行”网点在上海对外开放服务,融合AR/VR技术、生物识别、语音识别以及全息投影等多项人工智能科技,全程无需任何柜员参与,且不需要携带任何证件,凭借自身生物特征即可完成身份验证。4月20日,农业银行国内首家DIY智慧银行在重庆开业,以人工智能提供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自主定制。12月18日,招商银行宣布对全国网点的“全面无卡化改造”项目完成,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网点“全面无卡化”的银行。


4月18日,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举行开业仪式,首家国有银行全资金融科技公司诞生。自2015年至2018年底,共有兴业、平安、招商、光大、建行、民生等6家银行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也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跨界合作,1月,兴业银行与微软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杭州银行联合阿里云、杭州城市大数据运营公司成立国内首家城商行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2月,民生银行与华为、天津银行与浪潮集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以来,华夏、浦发、光大、中信、天津银行五家行分别与蚂蚁金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农行、邮储、浦发等行分别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九、银行业大力践行社会责任,加快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9月,中国银保监会牵头编写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正式发布,作为首次由政府部门对外发布的普惠金融白皮书,从发展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构建市场化经营模式、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开展普惠金融试点等八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普惠金融发展举措,客观分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


中国银行业协会大力推进银行业社会责任建设,连续十年发布《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全国首个《银行业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规范并引导全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残疾人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首次发布《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促进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文化产业的能力。


银行业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和体系建设,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多元化优势和互补,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三农、小微企业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点领域,投入公益慈善,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行围绕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卫生扶贫等多个领域精准浇灌,截至6月末,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1450亿元,较年初增加14%;农行出台《2018年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首次专门针对普惠金融领域进行信贷政策指引;中国银行强化村镇银行战略布局,收购27家建信村镇银行;建行在全行范围内提出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出台普惠金融三年发展规划,全国14413个营业网点“劳动者港湾”对外开放,覆盖全国37家一级分行、868家二级分支行和全部对外营业的网点,累计服务公众超过1350万人次;交行持续推进“为老服务”、“精准扶贫”以及“通向明天--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三大公益项目,打造“蓝气球”公益品牌。


2018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6.6%。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3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9.8%。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27.2%和39.8%,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4.9和27.5个百分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570.79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46.17万户,占总量的30.21%,户均贷款约4万元。


十、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政策陆续出台,拓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资本渠道,助力银行业稳健运行促进金融良性循环。


3月12日,原银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从拓宽资本工具发行渠道、增加资本工具种类、扩大投资主体范围以及简化资本工具发行审批四个方面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


12月25日,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根据要求,到2018年末,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分别达到11.5%、9.5%和8.5%,其他银行则要分别达到10.5%、8.5%和7.5%。


随着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政策陆续出台,商业银行积极运用多渠道补充资本,一方面,通过可转债和股票定向增发方式来补充资本,另一方面,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作为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外部渠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年初至今,A股上市银行完成资本补充5315亿元(定增和IPO共1080亿元、优先股1025亿元、二级资本债3080亿元、可转债130亿元),已公告但仍在进展中的规模7447亿元(定增352亿元、优先股3310亿元、二级资本债1305亿元、可转债2460亿元)。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编辑 程波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