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郭铁)随着夜间经济的发展,“深夜食堂”逐渐走红。得益于支持政策出台,北京的“深夜食堂”开始朝着区域统筹方向发展。对于“深夜食堂”的建设和品牌打造,业内人士提出,要加大前期投入,培养消费习惯。在此次北京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就“深夜食堂”建言献策,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措施,营造文化、娱乐范围。


“深夜食堂”要求22:00至次日2:00保持营业


2019年1月14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今年将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激发时尚消费、品牌消费。作为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夜食堂”成为关注热点。


事实上,2018年5月,北京市商务局就发布了修订版《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发展项目申报指南》,支持建设“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和特色商圈,为市民夜间餐饮消费提供便利。每个“深夜食堂”特色商圈最高支持不超过3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特色餐厅最高支持不超过10万元。


按照指南的规定,“深夜食堂”特色餐厅申报主体应为品牌和连锁餐饮企业,符合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特色商圈和特色餐厅一般应在每天22:00至第二天凌晨2:00期间保持营业,符合相关经营规范。


2018年夏季,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通过招标形式,承接了北京市商务局主办的“深夜食堂”活动,意在拉动餐饮消费市场。朝阳三里屯、朝阳合生汇、海淀食宝街、东城簋街4个北京夜间经济繁荣地块作为分会场开展了系列活动。


还需培养消费习惯


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监事、北京胡大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冬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簋街作为北京“深夜食堂”代表,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认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餐饮企业如果想要打响“深夜食堂”品牌其实并不难,但需要前期加大投入,注重餐饮文化和消费特点的把握,在菜品上有所研究和创新,逐渐培养消费习惯。


顶层设计应完善配套措施


“深夜食堂”也是北京市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视发展夜间经济就是培养新的消费热点,能把更多的消费留在北京,也给老百姓创造更多的消费热点和消费便利。


李志起表示,北京作为经济发达城市,夜间消费的规模、热度和便利程度还有待提升,如北京亚运村地区长期只有2家餐厅提供餐饮服务,很多市民反映不方便。公交、地铁一般只运营到22点、23点,许多郊区市民不敢夜晚出门消费。而一些餐厅由于夜晚客流量不大,收入无法覆盖水、电、员工成本等支出,发展“深夜食堂”的意愿不强烈。


对此,李志起建议,首先要由相关部门牵头,提升京城夜间经济的顶层规划设计,在中关村、亦庄、怀柔科学城等地区补充相关商业布局;协调相关部门完善配套措施,包括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延长,水电气供给及费用的减免,以及夜间消费商业区域的亮化、绿化、消防、食品安全、治安、夜间咨询等,打响一批“深夜食堂”重点品牌。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龙认为,从顾客体验来讲,“深夜食堂”不单要解决“吃饱”的问题,还要注重就餐氛围、文化氛围、娱乐氛围的营造,才能吸引消费者。就配套政策支持,他认为,在打造“深夜食堂”的前期,可以对营业时间超过晚上24时的餐厅提供一定补贴。而从长期来看,依然要让市场起调解作用。


新京报记者 郭铁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