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维城)3月11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副部长李萌、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贺德方、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涉及参与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发展资金支持等方面。


谈及“基因编辑”等发展问题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要求科学家对社会和自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约束,要有科学精神,要将伦理作风和操守做法、法律法规等进行统筹考虑。


60多家试点单位参与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这次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在哪些领域有突破?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研的不确定性、未知性,以及预算要求的具体化,这个矛盾确实是存在。主要是出发点不同,科技人员按照科研规律,特别是基础研究、前沿探索,路线的不确定性,方法也是多路径性等。但是作为管理者,总希望能够有一个确定的管理方法。这两个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也不光中国存在,其他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在科研管理方面,特别是经费管理方面,怎么改进工作?


“信任为前提”。王志刚说,我们对广大科技人员给予充分信任。另外,在政策制定上,激励是导向。但是信任为前提,不能没有监督;激励为前提,总还是要有约束。如果只有信任没有监督,只有激励没有约束。


同时,他提出,包干制本身来讲还是个手段。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一些包干制试点,这还是一种手段。作为政府来讲,实际上是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结合起来。“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会发生变化。试点本身也是要有些范围,有个对象,因为这是新的。可能在一些基础研究定额补助项目等方面先试,已经选了60多家在进行试点。


科创板的目的也是推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科技部在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考虑?未来如何打造国家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对此,王志刚表示,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很多,我们考虑把科技成果本身作为一个充分条件,把政策、法律、金融、政府服务、产业界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作为一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我们的颠覆性产业就出不来。所以,颠覆性产业的充分条件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出现,后面那些是必要条件。


他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首先得出成果,在成果方面也要分它的成熟度。另外,一定是市场机制来促进转化。成果的拥有者、成果的承接者,这两个是主体;政府主要是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全国人大专门修订了科技成果转化法,2017年,高校科研机构2700多家,转让各项科技成果35.4万项,增长了近60%,合同额达到了751.76亿元,同比增长27.5%。


“下一步,科技成果转化是重点”。王志刚说,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技术转移基地、技术转移主体,以及技术转移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要做好。推动符合技术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评价、管理的制度建设。


对于最近热议的科创板,在王志刚看来,目的也是推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中间有很多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容,也是把无形资产、把能力作为重点,而不是把资金流、把交易额当做重点,这些都是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同时,科技金融结合也非常重要。如果科技是充分条件,金融就是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医学领域是资金投入重点


国家注重科技发展,给予更多资金支持。这笔资金会投入什么方面和领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和决策?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这笔资金的投入领域,大的方面还是投入到不同的科学技术、高科技产业这些领域,当然还要投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建设,比如说像实验室、实验平台、工程中心等也会投入。当然,还有一些投入是比较少的,关于政策方面的研究、一些智库的研究,也会投入。


他认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医学领域都是投入的重点。中国科技要对世界科技做贡献,像气候变化、南北极、生态环境等方面,这是可持续发展议程,是21世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内容,也是中国科技的重点。


“一个方向就是对人才的投入”。王志刚说,刚才讲的这些领域,所有的活动主体都是人,我们怎么能够让中国的科技战略、科技规划与每个人的追求相结合,每个人以科研作为自己的兴趣、作为自己报效国家、贡献人类社会的一个终身追求的职业。也需要财政投入和企业各方面的投入。


新京报记者 陈维城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