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3月11日,新京报举办2019全国两会经济策沙龙,关注养老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活动现场表示,不应当把老龄化看成消极甚至负面的,随着我国养老金制度以及养老服务两大支柱的不断完善,老龄化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另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费比例可降至16%,对此郑功成表示,这是个“一箭多雕”的政策,其中有四层意义。


[发言全文]


老龄化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没有准备的老龄化


老龄化不仅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面、深刻、持久的。


但我一直不主张把老龄化看成是消极甚至负面的。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长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10岁以上,这应该是近40年来国家发展进步最具有综合意义的指标,我们应该欢呼。


老龄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健康的老龄化,没有准备的老龄化。德国的人均寿命早已超过80岁,但依然充满着活力,德国依然是欧洲的强盛大国,是欧洲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德国是健康的老龄化,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健康的老龄化,很多70多岁的老人还在正常工作,其身体素质和自立自强精神特别值得我们敬佩。因此,健康中国建设特别需要重视健康老龄化。同时,在老龄化向深度发展的进程中,如果相关制度安排没有设计好,经济、物质、服务都没有准备,必定带来老年人的生活危机、家庭生活的危机,当数量规模达到一个量级后,就会转变成社会危机。因此,我国需要尽快做好制度安排及相关服务的准备。


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其中,养老保险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供经济来源,养老服务则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保障,养老服务与养老保险是老有所养的两大支柱性制度。在这两方面,我国都有所发展,但不平衡,养老金制度已经覆盖到所有老年人,但多层次体系还没有形成,大多数人的养老金还不足以真正解除老年生活的后顾之忧;养老服务的发展更是滞后,总量供给不足、结构严重失衡即是现实写照。此外,要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问题,还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近十多年来,我国在这些方面下了工夫,但总体而言,准备得还不充分。不过,我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比较乐观的。近两年,国家明确了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最近中央也发布了有关文件,推进养老服务发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也在15个城市进行,现在着力解决老有所养问题,还来得及、还处在窗口期。


降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有四重意义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仅明确写入2010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应该完成的目标任务,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有兑现,时间的拖延已经使养老保险制度因地区分割导致的不良效应变得很严重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个“尽快”,我的理解是“尽一切可能加快”,是刻不容缓,最好明年能出台全国统筹的方案,最迟2021年一定要实现,现在已经进入倒计时。


今年我国把养老金企业缴费比例降到了16%,大家只看到给企业减负的一面,实际上这是“一箭多雕”的做法。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稳定就业,劳动者有业可就,才有更充分的社保保障,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为全国统筹创造条件,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核心要义是统收统支,各地必须统一费率,而现行费率却是各地差异不小,有的地方单位缴费率是20%,有的是19%,而广东、浙江是14%,这次国家将高于16%以上费率的地区统一降至16%,与广东、浙江14%的费率差距缩小,即为实现全国统一费率打下基础。


第三层意思,养老保险缴费责任分担从失衡趋向相对均衡,即劳资双方要相对均衡,最好是德国的方式,用人单位与参保者个人各缴一半。过去,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率20%,个人为8%,再加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占基金总量之比不到1/5,这次将单位缴费率降到16%,单位与个人的缴费负担就变成了2:1,用人单位与个人缴费开始走向相对均衡。


第四层意思,可以为建立多层次养老金制度创造条件。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既定目标,也是最具国际共识的发展取向,但过去由于单位缴费率太高,企业既无能力再为职工参加企业年金,也缺乏积极性,现在将单位缴费率降到16%,将来还可能再降低,就能够给用人单位给员工建立企业年金留出空间。


养老服务是大有前景的经济新增长点


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既要有养老金,也要有养老服务、护理保险,这些都是发展的新机遇。老年人的增加改变了我国的人口结构,同时,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成果,退休老年人都有一定的资产积累,具有相应的消费能力。如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经济将很难出现长期的增长,所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服务需要、护理需要,既是确保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空间。


首先,养老金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多数老年人即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受益者每月的养老金还在100元左右,这意味着养老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养老金是资本的来源,同时也是支撑整个老龄产业的来源。此外,如何优化养老金制度体系,也是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例如适当调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将参加企业年金的劳动者比例从现在的5%左右提高至50%以上,让第三层次的商业性养老保险真正满足高收入阶层人士的养老需求,这必然会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资产,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而养老服务的发展空间就更大了,我到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考察时,了解到一个失能老人大概需要1到1.5个工作人员为其提供护理服务。我国目前有约四千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即使其中的两千万人需要护理服务,那么就能带动两千万的劳动力就业,产业前景非常大。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且是大有前景的新增长点,未来,老龄化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会,当然,也为市场资本提供巨大的投资机会。


目前,我国也有大量产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养老服务业,但由于政策不太精准,导致很多投资成了变相的房地产开发,这是不好的现象。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愿,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用精准的政策来引导民间资本真正发展好养老服务业,这应当是大有作为的产业,因为老年人口会越来越多,需要社会化服务的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人口老龄化带给我国的不全是危,还有机。不全是消极的,也有重塑国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进而带来新经济增长点的机遇。


新京报记者  潘亦纯 陈鹏 侯润芳 编辑 程波 校对 李铭